多次心悸伴身體不適,檢查正常,原因不明
來有過4次心悸,昨晚和今天中午都出現了,去醫院做過心電圖,心臟彩超,B超,胸透,血常規檢查,心肌酶檢查,都正常,醫生只是說我心跳有點快,第一次心悸是在2個月前,第二次是在第一次幾天后,而后1個多月都感覺胸悶,刺痛,惡心,腸胃不適,吃飯的時候感覺胸部更加難受,做過胃鏡,是慢性胃炎(輕度),但醫生說這和胸悶沒什么聯系,中間吃過胃藥,谷維素等等。一直到昨晚又出現心悸,感覺超難受,頭脹,暈,四肢無力,心臟感覺像被揪出來一樣,很害怕,今天中午又出現一次,現在渾身不舒服,沒食欲,醫生快救救我吧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多次出現心悸,伴有頭脹、頭暈、四肢無力等不適,多項檢查正常,可能由精神心理因素、心律失常未發作時檢查正常、內分泌疾病、頸椎病、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引起。 1. 精神心理因素:長期精神緊張、焦慮、壓力大等可能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出現心悸等癥狀。要注意調整心態,保持良好的情緒,必要時可尋求心理醫生幫助。 2. 心律失常未發作時檢查正常:有些心律失常是陣發性的,在未發作時做心電圖等檢查可能正常。可考慮進行 24 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 3. 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會加快心率,引起心悸。需檢查甲狀腺功能。 4. 頸椎病:頸椎病變可能壓迫神經和血管,影響心臟供血,導致心悸。可通過頸椎影像學檢查明確。 5.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生活不規律、過度勞累等可引發,除了調整生活方式,還可服用維生素 B1、甲鈷胺等營養神經的藥物。 出現多次心悸但檢查正常時,不要過于緊張,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排查原因。同時要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和劇烈運動。
2025-01-26 22:06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你好,胸悶是一種主觀感覺,即呼吸費力或氣不夠用,不同年齡的人胸悶,其病因不一樣,治療不一樣,后果也不一樣。臨床上,一、功能性胸悶(即無器質性病變的胸悶):像這一類的胸悶可以說是功能性的胸悶,不必緊張、也不必治療。二、病理性胸悶(即有器質性病變的胸悶):如:1.呼吸道受阻2.肺部疾病3.心臟疾病4.膈肌病變5.體液代謝和酸堿平衡失調等。對于此類胸悶則需要采用藥物對癥治療。祝早日康復
2016-02-25 07:42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根據你的描述,你這可能是心臟神經官能癥。心律失常。我建議你可以服用中藥治療,可以試用炙甘草湯加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同時注意調節心情。舒緩情緒。
2016-02-25 06:13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胸悶胸悶是一種主觀感覺,即呼吸費力或氣不夠用。輕者若無其事,重者則覺得難受,似乎被石頭壓住胸膛,甚至發生呼吸困難。它可能是身體器官的功能性表現,也可能是人體發生疾病的最早癥狀之一。對于胸悶必須引起重視,以免延誤必要的治療。你應該到醫院去進行胸部透視、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血液生化等檢查以及肺功能測定,以便臨床醫師進一步確診。經過短時間的休息、開窗通風或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思想放松、調節情緒,很快就能恢復正常。像這一類的胸悶可以說是功能性的胸悶,不必緊張、也不必治療。祝你早日康復
2016-02-25 02:00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胸悶是一種主觀感覺,即呼吸費力或氣不夠用。輕者若無其事,重者則覺得難受,似乎被石頭壓住胸膛,甚至發生呼吸困難。它可能是身體器官的功能性表現,也可能是人體發生疾病的最早癥狀之一。經過短時間的休息、開窗通風或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思想放松、調節情緒,很快就能恢復正常。像這一類的胸悶可以說是功能性的胸悶,不必緊張、也不必治療。對于胸悶必須引起重視,以免延誤必要的治療。你應該到醫院去進行胸部透視、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血液生化等檢查以及肺功能測定,以便臨床醫師進一步確診。祝你早日康復
2016-02-25 01:13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
Q: 春節如何防范胃病復發? -
Q: 胃潰瘍和慢性胃炎有哪些區別? -
Q: 慢性胃炎患者日常需注意哪些方面? -
Q: 慢性胃炎應怎樣進行有效調理? -
Q: 慢性胃炎應服用哪些藥物治療? -
Q: 慢性胃炎患者常空腹打嗝應吃哪些藥? -
Q: 慢性胃炎如何養腸胃? -
Q: 慢性胃炎患者生活中需注意哪些方面? -
Q: 慢性胃炎應如何有效治療? -
Q: 枸櫞酸鉍鉀有何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