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患者和隱形感染者均為本病的傳染源。發病前數天,感染者咽部與糞便就可檢出病毒,通常以發病后一周內傳染性最強。
腸道病毒可經胃腸道(糞-口途徑)傳播,也可經呼吸道(飛沫、咳嗽、打噴嚏等)傳播,亦可因接觸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膚或粘膜皰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傳播。
人對人腸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齡組均可感染發病,以5歲及以下兒童為主,尤以3歲及以下兒童發病率最高。顯性感染和隱性感染后均可獲得特異性免疫力,產生的中和抗體可在體內存留較長時間,對同血清型病毒產生比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間鮮有交叉免疫。因此一個人可多次患手足口病。
發病初期先有發熱、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樣,有的孩子可能有惡心、嘔吐等癥狀以后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現橢圓形或梭形的水泡,皰的周圍有紅暈水皰的液體清亮,水皰的長軸與皮紋是一致的。...【詳細】
你好:小兒手足口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以口腔、手足部位皰疹為特點的一種傳染病。腸道病毒中的柯薩奇病毒是該病的罪魁禍首,染上該病后,寶寶一般會持續發熱,熱程為2~7天不等。體溫越高,熱程越長,病情越重。...【詳細】
手足口病的初期表現與感冒類似,都有發燒的表現。但是孩子發燒以后出現皮疹,皮疹的位置分布在四個部位——手、足、口、臀,且皮疹有“四不像”——不像蚊蟲咬、不像藥物疹、不像口唇牙齦皰疹、不像水痘痛,和“四不特征”...【詳細】
手足口病高峰期是在每年的4-6月份,孩子患病的年齡主要是3歲以下。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比較多,主要有以下五點。一是人群間的手足口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二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患者咽喉的分泌物、唾液中的病毒散播在空氣中傳播...【詳細】
最常見的是3歲左右的孩子,一般說從6個月以上一直到5歲是高發年齡段。所以家長要注意保護學齡前兒童,若非必要,在腸病毒好發季節4-9月份,盡可能減少出入公共場所。加強孩子個人衛生,勤洗手,定期消毒日常用品、玩具等。...【詳細】
有1/4的家長認為小兒手足口與麻疹、水痘相似,患過后不會再患,其實這種想法也是錯誤的。小兒手足口是因為感染了腸道病毒引起的,而腸道病毒有幾十種血清型,大部分的腸道病毒都有可能出現手足口的癥狀,就算感染過...【詳細】
宜多喝溫開水,吃清淡、溫性、可口、易消化、柔軟的流質或半流質,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可進食例如綠豆、赤小豆、綠豆芽、百合、黃瓜、冬瓜、絲瓜、苦瓜、荸薺、馬蹄、茭白、蘆筍、冬筍、鮮藕、紅白蘿卜、茼蒿...【詳細】
主要是對癥處理:(1)口服B族維生素,如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2)嘔吐難以進食者給予輸液。當口腔因有糜爛吃東西困難時,可以給予易消化的流食,飯后漱口。(3)口腔潰瘍給予利巴韋林氣霧劑噴口腔,疼痛劇烈涂以利多卡因...【詳細】
首先要有基本的預防措施,從源頭上切斷傳播途徑,并控制傳染源,如果家里有小孩子得病,應該自覺居家隔離,免得傳染給其它孩子;其次,還應該及時地向幼兒園或者學校的老師反應,請他們做好預防消毒的工作;如果發現...【詳細】
皰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都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腸道病毒是一類病毒的統稱,有很多不同的品種,比如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EV71型等。因此,這兩種病有可能是由同一類病毒引起的。不過,普遍來講, 皰疹性咽峽炎由柯薩奇病毒...【詳細】
手足口病重在預防。在腸道病毒好發季節的4-9月份,5歲以下的小孩子盡可能減少出入公共場所。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要喝生水,不要吃生冷食物,衣服要經常洗曬。孩子一旦出現發燒、皮疹等癥狀,切記盡快到正規醫院就診。
另外,手足皰疹不可自行用針挑,切忌用手抓破皮疹,瘙癢時可用六一散或爐甘石洗劑外涂,待有皰疹形成或皰疹破潰時可涂0.5%碘伏。口腔皰疹可用鹽水漱口后噴西瓜霜噴劑,涂冰硼散等,潰爛明顯者可用思密達、康復新液含漱等。中藥可用金銀花、地膚子、苦參等煎水外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