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鏡檢查發現Barrett食管,它是什么及如何治療和注意
今天做了胃鏡檢查,結果除了胃竇粘膜輕度紅腫、十二指腸球部輕度充血,小彎側見一疤痕外,在賁門齒狀線見2處上移近1cm,并見2個島狀紅斑。診斷為: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疤痕期)、十二指腸球炎、Barrett食管可能。請問:什么是Barrett食管?如何治療?患者要注意什么?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的正常鱗狀上皮被化生的柱狀上皮所替代的一種病理現象。其發病與胃食管反流病等有關。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內鏡治療和手術治療等。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諸多注意事項。 1. 疾病原理:Barrett食管主要是由于長期胃酸反流刺激食管黏膜,導致正常的鱗狀上皮細胞受損,被柱狀上皮細胞取代。 2. 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蘭索拉唑等,可抑制胃酸分泌;促胃腸動力藥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促進胃排空,減少反流。 內鏡治療:適用于伴有異型增生或癌前病變的患者,如內鏡下射頻消融、冷凍治療等。 手術治療:對于嚴重病例或存在癌變風險高的情況,可能需要手術。 3. 日常注意: 飲食調整:避免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少吃巧克力、咖啡等。 生活習慣:戒煙戒酒,避免暴飲暴食,飯后不要立即平臥。 控制體重:肥胖會增加腹壓,加重反流。 定期復查:遵醫囑定期進行胃鏡檢查,監測病情變化。 4. 心理調節: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焦慮、緊張。 5. 運動鍛煉:適當運動,增強體質,但避免劇烈運動。 總之,Barrett食管需要引起重視,患者應積極配合治療,改善生活方式,定期復查,以預防病情進展和惡變。
2025-01-23 13:18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呂東燕 醫師
威縣洺州鎮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Barrett食管是食管遠端粘膜的鱗狀上皮被化生的腺上皮所替代。這種化生的腺上皮可呈異形增生進而可形成腺癌。癌變率可達10%。一般認為Barrtt食管發生腺癌的危險性與其病灶的大小有關,2cm以上的Barrett粘膜癌變的發生率較對照人群高30~40倍。
2016-02-21 21:22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Barrett食管是食管鱗狀上皮被胃的柱狀上皮細胞取代的一種病理現象,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并發癥,是一種癌前病變,必須要引起重視應該及時治療并定期復查。如有重度增生或早期癌變,應手術治療。輕度的可按食管反流病治療。目前沒有藥物能根本解決這個問題。
2016-02-21 19:03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Barrett食管是食管下段的鱗狀上皮細胞被胃的柱狀上皮細胞所取代的一種病理現象,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并發癥之一,多于反流性食管炎病程超過一年以后發生(也可能不發生)。Barrett食管是一種癌前病變,應該及時治療并定期復查。如有重度異型增生或早期癌變,應手術治療。平時可按一般胃食管反流病治療。所以您原來的藥還可以繼續服用。但目前沒有藥物能根本解決其柱狀上皮變性的問題。其他非手術療法還有電化學介入療法、激光消融術、電凝療法、光動力學療法等。
2016-02-21 11:19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遠端復層鱗狀上皮被單層柱狀上皮所取代的一種病理學現象,又稱食管下段柱狀上皮化.因為首先是由英國著名的外科醫生DormanBarrett提出,所以后來這種病變即以他的名字命名.BE在歐洲和北美常見,亞洲人和黑人少見.西方國家食管腺癌比鱗癌更常見,在西歐近30年來,食管腺癌發病率上升了8倍,上升率超過任何一種實體腫瘤.在亞洲食管腺癌也有上升的趨勢.BE患者中每年大約有0.5%發展為腺癌,因為觀察到BE與食管腺癌的發生關系密切,因此BE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Barrett食管病理特征Barrett食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胃食管反流破壞了正常的鱗狀上皮之后,導致對消化液有較強抵抗能力的化生性柱狀上皮形成的一種病理過程.在這一病變的基礎上,經常發生消化性潰瘍,食管狹窄,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直至腺癌.Barrett食管診斷標準是,食管黏膜中有柱狀上皮存在即可診斷.診斷的準確與否有賴于內鏡下取材部位的確定,通常是在食管下括約肌以上出現胃型或腸型上皮而確定診斷.Barrett食管病理組織學上表現為含有類似于胃,腸(小腸和大腸)的不同類型的上皮細胞,構成了表面上皮成分和其下方的黏膜腺體成分.胃型上皮為柱狀上皮和胃賁門黏液腺或胃底腺;腸型上皮為吸收柱狀上皮,杯狀細胞,潘氏(PanethCell)和神經內分泌細胞等.這種病變可形成完整的黏膜層,形似完全的胃黏膜結構或具有絨毛和乳頭狀增生的腸黏膜.Barrett食管與食管癌的關系Barrett食管與食管腺癌有著密切的關系.前瞻性研究表明,Barrett食管患者患食管腺癌的危險性要比普通人群高30~50倍.大量證據顯示,食管腺癌的發生是從化生的柱狀上皮到異型性增生再到惡性逐步演變進行的,是以不同程度的細胞非典型增生和結構紊亂為特征的.非典型增生在組織學上表現為上皮細胞過度增生,排列擁擠,細胞核形不規則,核大濃染,染色質凝聚成團塊狀,核漿比例增高,核分裂活躍和核仁出現,并形成復層結構,細胞核的位置逐漸遠離上皮基底部,導致細胞極向消失.受累的腺體則呈現腺腔扭曲,延長,呈不規則鋸齒狀,伴有出芽,分支和折疊.細胞形態學和組織結構的改變,導致這一區域出現異型性增生,這一病變的本質是上皮組織出現了浸潤前的腫瘤性改變.按上述異型性增生的輕重程度不同,將病變劃分為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和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兩種級別.在出現低級別病變時,要注意與炎癥性,修復性,反應性的單純性增生區別;在有高級別病變時,要注意有無浸潤癌的存在.低級別和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是經過數年研討,在2000年WHO編排的消化系統腫瘤中被認同的新的分類原則,該分類原則在2002年維也納國際會議上經過了最終修訂和完善.以往所講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原位癌,黏膜內癌均屬于高級別上皮內瘤變,而輕,中度非典型增生為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兩者區別的關鍵在于病變或腫瘤存在于消化道黏膜的深度.對于Barrett食管患者,當異型增生僅限于柱狀上皮,而未累及黏膜固有層時,則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或黏膜內瘤變(既往稱為原位癌);當瘤性病變侵入黏膜固有層時,亦為高級別黏膜內瘤變(既往稱黏膜內癌);在侵襲到黏膜下層時,則為侵襲性癌.伴有異型增生的Barrett食管的自然病史還不清楚,許多研究結果都有所不同,有認為重度異型增生伴腺癌的幾率達50%;Barrett食管術前診斷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者,在術后切除標本中有高達40%存在腺癌.也有研究發現,某些病例病變可持續數年沒有發展.但Barrett食管患者發生食管腺癌的危險性高的觀點不容置疑,因此,對Barrett食管患者加強監察是必不可少的.臨床醫師對病理診斷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的患者應積極給予進一步檢查和密切隨診,以期及早發現同時存在的癌.Barrett食管臨床表現和診斷BE本身并無癥狀,其癥狀主要是由于胃食管反流及其并發癥所引起的.多數患者最初有GERD癥狀,如胃灼熱,反流,吞咽困難.常見癥狀多見于餐后及做某些動作引起反流時,彎腰,腹內壓升高或夜間睡眠時可出現胸骨后燒灼樣不適以及胸痛.胸痛可表現在劍突下或胸骨后,疼痛性質可呈燒灼樣,針刺樣或類似心絞痛,疼痛可通過飲食或服用抗酸藥物緩解.多數BE患者沒有因食管癥狀而就診.一般來講,BE的癥狀比無BE的胃食管反流病癥狀要輕,原因是Barrett上皮比鱗狀上皮更耐受消化性酸的侵襲.反酸,反胃是嚴重胃食管反流癥狀,胃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可進入口腔,口內可有酸味或苦味,出現口臭,味覺損害,咽痛,慢性咽炎,聲嘶,牙釉質腐蝕等現象.反流癥狀的輕重與BE程度無確定關系.部分患者有貧血或上消化道出血,如出現食管潰瘍和狹窄,則表現為吞咽痛和相應的梗阻癥狀.吞咽困難的原因可能為鱗狀上皮與柱狀上皮交界處狹窄,慢性食管炎所導致的食管壁纖維化,食管蠕動功能減弱,急性炎癥引起的食管痙攣或柱狀上皮癌變,腺癌引起的食管腔梗阻.還有患者伴有嚴重反流,表現為呼吸系統并發癥,如反復哮喘發作,慢性支氣管炎,吸入性肺炎和肺間質纖維化等.胃鏡檢查可以看到食管柱狀上皮的特征性紅色,天鵝絨般組織特征,與鱗狀上皮蒼白,光滑的表面截然不同.Barrett黏膜可以呈環周形,島形,舌形的不同外形表現.因此,內鏡下當看到與胃交界上方長節段柱狀上皮向食管上延伸即容易識別BE.當長節段柱狀上皮延伸至食管中段或以上時,BE容易診斷;但當患者食管遠端存在短節段柱狀上皮則BE的診斷難度增加.內鏡下特殊診斷技術的應用可使BE的診斷更容易些.如應用有高清晰度或放大作用的染色內鏡簡單而安全,染色劑有亞甲藍(美藍),盧戈碘液,甲苯胺藍,靛藍胭脂紅.亞甲藍可使小腸和結腸上皮組織著色,而鱗狀上皮和胃黏膜不著色.這種染色是可逆的,整個過程不超過10分鐘.食管腸化部分藍染有助于對可疑食管黏膜及內鏡下治療后殘余腸化黏膜的識別,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受食管潰瘍和食管炎的限制.盧戈碘液與正常鱗狀上皮中的糖原有親和力,片刻可使正常食管黏膜染成接近黑色,之后在數分鐘或數小時逐漸退色.鱗癌,不典型增生,Barrett上皮,胃型化生和某些食管炎不著色,診斷BE的準確性為89%和特異性93%.靛藍胭脂紅是一藍色對比染色劑,使BE腸化生絨毛樣外觀突出,因其為對比劑,故最好運用高分辨內鏡識別.其他診斷技術還有感光熒光內鏡與光散射分光鏡等技術.光散射分光鏡可用來探察內鏡下不典型增生區域,有研究顯示這一方法探查不典型增生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是90%.Barrett食管的處理BE的治療目的是控制十二指腸胃食管反流,緩解癥狀,減少和預防并發癥,防止癌變.BE的治療目前爭論不一,許多權威人士提倡,如果無癥狀則不治療BE.BE治療的目的不單是為了緩解癥狀更是為了干預BE的病程,這部分學者提倡抑酸治療,內鏡消融或抗反流外科治療.目前對于BE尚無特殊治療.但對GERD進行治療可減緩BE的進展,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在內鏡Barrett上皮消融之前建議常規內科治療,當出現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癌變時考慮外科治療.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和內鏡在臨床診治方面的普及,內鏡治療BE有了進一步發展.常用的方法有光動力學治療(PDT),氬光束等離子凝固法(APC),電凝法,熱探頭治療,釹:釔鋁石榴石激光(Nd:YAG)等治療.有人推薦降低源自BE的癌癥死亡率的治療策略包括:①應用抗酸藥物使食管酸暴露正常化,劑量和聯合用藥方面通常要超過反流病治療用量.②抗反流外科治療.③內鏡切除化生上皮.④采用NSAIDs抑制COX及其對細胞增殖的影響.⑤規律的內鏡監測.BE中不同程度不典型增生的治療:①不肯定的不典型增生,需要經歷8~12周強化抑酸治療后復查內鏡.②低度不典型增生,推薦抗反流治療,并且每隔6~12個月行內鏡隨訪.③高度不典型增生,遵循個體化治療原則,根據組織學特征,身體其他疾病,手術風險等綜合評價.參考:http://iask.sina.com.cn/b/6338102.html?from=related
2016-02-21 09:18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