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慢性滲出性胃炎和胃竇炎是常見的胃部疾病,一般不算特別嚴重,但也不能忽視。其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如不良飲食習慣、幽門螺桿菌感染、精神壓力、藥物刺激、自身免疫等。 1.不良飲食習慣:長期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喜食辛辣油膩等,會刺激胃黏膜。應規律飲食,清淡為主,多吃蔬菜水果。 2.幽門螺桿菌感染:這是常見病因之一。需進行相關檢查,確診后可采用四聯療法,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奧美拉唑、枸櫞酸鉍鉀等治療。 3.精神壓力:長期精神緊張、焦慮會影響胃部功能。要學會調節情緒,適當運動,放松身心。 4.藥物刺激:某些藥物如非甾體抗炎藥等可能損傷胃黏膜。盡量避免使用,或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5.自身免疫:自身免疫功能異常也可能導致。需完善相關檢查,針對性治療。 總之,慢性滲出性胃炎和胃竇炎患者要重視日常調理,定期復查,如有不適及時就醫。遵循醫囑治療,多數患者可有效控制病情。
2025-01-19 13:27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慢性胃炎通常按其組織學變化和解剖部位加以分類,近年來還參照免疫學的改變,1982年在重慶召開的慢性胃炎會議擬訂了慢性胃炎的簡略分類:①淺表性胃炎,炎癥僅及胃粘膜的表層上皮,包括糜爛、出血、須指明是彌漫性或局限性,后者要注明病變部位。②萎縮性胃炎,炎癥已累粘膜深處的腺體并引起萎縮,如伴有局部增生,稱萎縮性胃炎伴過形成(hyperplasia)。③肥厚性胃炎,這類胃炎是否存在,因無上皮細胞肥大的證據,故尚有爭論。慢性胃炎還可根據胃粘膜病變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征,作更詳細的分類,包括,①慢性胃炎的部位,如胃體、胃竇、賁門等。②慢性胃炎的性質與分級,分為淺表性及萎縮性,后者又可分為輕、中、重度三級。③胃炎活動的程度,根據胃粘膜上皮的中性粒細胞浸潤及退行性變,可定出活動期或靜止期,活動范圍又可分為彌漫性或局限性;④有無化生及其類型,化生分為腸腺化生(腸化)及假幽門腺化生,前者常見于萎縮性胃炎,偶可見于淺表性胃炎甚或正常粘膜,而后者僅見于萎縮性胃炎,是指胃體粘膜由胃竇粘膜所替代,常沿胃小彎向上移行,稱胃竇潛移。1973年,Strickland及Mackay將萎縮性胃炎分為:A型,抗壁細胞抗體(PCA)常陽性,以胃體病變為主,血清胃泌素增高,可發生惡性貧血。B型,PCA常陰性,以胃竇病變為主,血清胃泌素正常。但據我國學者的研究,認為上述兩型病變難以截然分開,主張還是按病變部位分類較合理,即分為萎縮性胃炎以胃竇為主,及萎縮性胃炎以胃體為主的兩類。
2016-02-16 01:06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