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竇隆起病變及相關治療的醫學解讀
2010年3月3日,本市醫院檢查:食管:粘膜光滑柔軟,擴張度良好,齒狀線清晰。噴門:粘膜光滑、未見異常。胃底:粘膜紅白相間,粘液糊清,未見異常。胃體:粘膜光滑,色澤潮紅,未見潰瘍及出血。胃角:粘膜光滑柔軟,蠕動可。胃竇:前壁可見一大小約0.6*0.6CM的隆起性病變,表面可見臍狀凹陷,彈性尚可,取病理2塊,蠕動尚可。幽門:呈圓形,開閉尚可。十二指腸:球部及降部未見異常。診斷:胃竇隆起病變病理診斷:黏膜中度淺表性炎癥建議:進一步超聲內鏡后去北醫三院檢查:2010年3月16日北醫三院超聲內鏡:胃移行部前壁見一山田2型隆起,約1.5CM,略紅,中央有凹陷糜爛,0.3CM,覆蓋少量白苔超聲顯示來源于黏膜層低回聲占位,截面呈半球形,約1.5*0.9CM,內部回聲尚均勻,邊界較清楚;胃壁第2-5層清楚,未受累。診斷:胃移行部隆起性病變超聲探查:炎性息肉可能建議擇期行EMR手術2010年3月19日醫院手術治療:食管、噴門未見異常,胃底、胃體粘膜光整,色澤正常,未見腫物與潰瘍,胃角切跡粘膜光滑,未見白苔,胃竇粘膜小彎側見有粘膜隆起呈丘狀。約2.0*2.0*1.5CM,廣基無蒂,質硬滑。頂端有2處凹陷性糜爛,行IT刀定位后,局部粘膜下甘油果糖并亞甲蘭混合后局部注射隆起后行HOOK刀環切,再行IT粘膜剝離,行高頻電凝電切術,切除腫塊后見暴露粘膜下層完整,邊緣行氬氣刀治療,手術順利,術中少量出血,局部噴灑凝血酶處理,患者安犯病房。病理檢查:HP(-)HP抗體(-)胃竇粘膜慢性炎2010年3月26日出院醫院胃鏡檢查:距門齒38CM處可見食管四壁粘膜充血,血管紋理紊亂,其他部位粘膜正常,噴們關閉差。胃底、胃體粘膜充血、水腫,胃角粘膜充血、水腫,于胃竇部小彎、前壁處可見凹陷上覆白苔及血茄,大小約2.0*2.5m,呈橢圓形,周邊粘膜充血、水腫明顯。幽門園,開放好。十二指腸球部未見異常,球后無異常。診斷:食管炎、胃潰瘍(A2)、糜爛性胃炎2010年11月15日,本市醫院檢查:食管:食管通暢,黏膜光滑柔軟,血管紋理清晰,管壁蠕動正常,齒狀線清晰。噴門:粘膜光滑、未見異常。胃底:粘膜紅白相間,粘液糊清,未見異常。胃體:粘膜光滑,色澤紅白相間,未見潰瘍及出血,蠕動正常。胃角:拱形存在,黏膜光滑柔軟,色澤紅白相間。胃竇:黏膜色澤紅白相間,前壁可見黏膜隆起,表面充血1.2*1.2CM。幽門:呈圓形,開閉尚可。十二指腸:球部及降部未見異常。診斷:慢性胃炎胃竇息肉病理診斷:(胃竇粘膜)增生性息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胃竇隆起病變是胃部常見疾病之一,其形成原因多樣,包括炎癥、息肉等。治療方法有藥物、手術等。需注意術后護理及復查。常見癥狀有腹痛、腹脹等。 1.病因:胃竇隆起病變可能由長期飲食不規律、幽門螺桿菌感染、遺傳因素、精神壓力大、藥物刺激等引起。 2.癥狀:患者可能出現上腹部疼痛、飽脹感、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癥狀。部分患者可能無癥狀。 3.診斷:通過胃鏡、超聲內鏡等檢查可明確診斷,了解病變的位置、大小、形態等。 4.治療:對于較小的炎性息肉,可先觀察或藥物治療,如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枸櫞酸鉍鉀等。較大的息肉或有惡變傾向的,需手術治療,如上述提到的 EMR 手術。 5.術后護理:術后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膩食物,規律作息。 6.復查:定期復查胃鏡,觀察恢復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處理。 總之,胃竇隆起病變不可忽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并注意術后護理和定期復查,有助于恢復健康。
2025-01-09 17:57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但是無需過于擔心,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定期監測和隨訪時預防復發,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重要手段。
2015-12-12 02:30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