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該粥方適用于嘔吐、腹痛等疾病的治療或預防。
此方選自《食鑒本草》,作者費伯通雄,字晉卿,清代武進人。精于醫,“名滿江南北,活人甚多,著作多毀于兵火。”費氏家住孟河濱江。由于“詣診者踵相接,所居遂成繁盛之區。”后人給予很高的評價:“清末江南諸醫,以伯雄為最著。”費氏一生勤于臨術,主張“師古而不泥古”和“不趨奇立異”,善于變通化裁古人有效方劑。尤其是對于食療潛心探討,他認為“促景治傷寒,尚時以飲食消息,矧虛勞一癥,食物之療養,與藥物療養并重,俗工僅解用藥,已自矜炫,不知食物療養適當,可以不藥,即須用藥,亦必以食物互助,俾奏全功。”費氏善于調理慢性虛勞病,究其絕竅,正是在上述食療思想的指導下,“不肯使病家多服藥,多延醫,故除病情變幼者外,其調補之劑,可以一方服數十百劑,或服之終身。冀病者以食養得宜,克收病前病后之效。”所著《食鑒本草》一書,“若五谷菜蔬以及瓜果六畜等類,糜不畢具,種種詳明,條條是道”。共收載藥粥30方,并按“風”、“寒”、“暑”、“濕”、“燥”、“氣”、“血”、“痰”、“虛”九門,進行了分類。吳茱萸粥即選自該書“寒類粥”中。
吳茱萸2克,粳米1兩,生姜二片,蔥白二莖。
補脾暖胃,溫中散寒,止痛止嘔。適用于脘腹冷痛,嘔逆吞酸,中寒吐瀉。
將吳茱萸研為細末。用粳米先煮粥,待米熟后下吳茱萸末及生姜、蔥白、同煮為粥。
吳茱萸簡稱吳萸,為蕓香科灌木植物吳茱萸的未成熟果實。吳萸入藥,在我國已有二千多年。它的功能是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常應用于治療肝胃不和所致的胃痛,嘔吐,或泛酸吞酸,以及脾虛胃寒引起的肚腹冷痛,腸鳴泄瀉等癥。尤以止痛與止嘔的功效更為顯著。《食鑒本草》中說:“治冷氣心痛不止,腹脅脹滿,坐臥不安,用吳茱萸二分,和米煮粥食之。”用吳萸煮粥,一方面,吳萸香氣濃烈,味苦微辛辣,含多種揮發油,煮粥服食,可以減少吳萸對胃腸的刺激。另一方面,同煮為粥,可以延緩在胃腸內的吸收 ,緩緩發揮溫中暖胃的作用,不至于“移易而過”。佐以粳米和調味品生姜、蔥白,又能補脾養胃,可收溫中補虛的效果。
由于吳萸氣味濃烈,溫中力強,所以用量不要過大,宜從小劑量開始。以3~5天為一療程,供早晚食用。一切熱癥實癥或陰虛火旺的病人忌服。
(責任編輯:蘇雅婷 )
文章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