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謝芳 副主任醫師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
三級甲等
消化內科
-
胃鏡檢查發現胃黏膜呈灰色且有息肉,可能是萎縮性胃炎、胃息肉等疾病。其成因復雜,包括幽門螺桿菌感染、不良飲食習慣、遺傳因素、自身免疫問題、胃黏膜損傷等。若身體出現異常癥狀,請立刻就診,根據醫生的囑咐進行治療,切勿自行用藥。
2018-07-30 07:30
1.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可破壞胃黏膜屏障,引發炎癥和萎縮,導致胃黏膜顏色改變和息肉形成。
2.不良飲食習慣:長期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或飲食不規律,會刺激胃黏膜。
3.遺傳因素:某些遺傳因素可能增加患此類疾病的風險。
4.自身免疫問題:自身免疫系統錯誤攻擊胃黏膜細胞,引起炎癥和萎縮。
5.胃黏膜損傷:長期服用某些藥物、酗酒等導致胃黏膜受損。
對于胃黏膜灰色和息肉的情況,應先進行病理檢測明確息肉性質。若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一般定期復查胃鏡。若是腺瘤性息肉,需密切關注或手術治療。同時,要注意飲食調整,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戒煙戒酒。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藥物,如奧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硫糖鋁保護胃黏膜,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根除幽門螺桿菌。
總之,發現胃黏膜灰色且有息肉時,不必過度恐慌,但要重視,及時就醫,遵循醫生建議進行治療和復查。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孫平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第一類為再生性胃息肉,發病較常見,分布于胃內的部位不定,多數傾向于發生在胃炎的部位,多發性占多數,直徑平均1cm,其表面光滑呈分葉狀。息肉由指狀細長的嵴和高分化類似于幽門腺上皮被復的擴張腺窩組成,不規則的腺窩呈分支形和囊樣變。增生的上皮細胞較大,深染色、單層,核位于基底部,但分裂象少見,胞漿可分泌粘液,PAS陽性,間質為粘膜肌向粘膜表面呈放射狀生出的平滑肌束及膠原纖維組成,有時息肉有大量血管瘤樣的血管及漿細胞等炎癥細胞浸潤。上皮細胞的異型性及腸化生不典型。主要是增生再生的結果,惡變者很少。第二類為胃腺瘤。此病為真性腫瘤性腺瘤,包括腺瘤性息肉和乳頭狀及絨毛狀腺瘤,胃腺瘤比胃癌遠為少見,發生于胃部的粘膜上皮,大都由增生的胃粘液腺構成。
2014-03-05 05:57
(1)腺瘤性息肉即息肉狀腺瘤,發生于胃粘膜的各處,幽門區約占一半,為胃腺瘤中較常見的類型。單發最多見,也可多發。常為廣基無蒂,也有時有蒂,體積比增生性息肉大,直徑一般約2cm,鏡下結構為排列規則的管狀腺體,腺體擴張成囊狀的偶見。腺體被復單層柱狀上皮,排列較密,細胞漿少,粘液分泌活性減少,核深染呈柱狀,體積大小一致,可見核分裂象。常見有腸上皮化生于腺體中,間質主要由富含血管的纖維組織構成,而其中可見有程度不等的漿細胞、淋巴細胞浸潤。
(2)乳頭狀腺瘤即絨毛狀腺瘤,發病在臨床中極少見到,肉眼觀察可呈乳頭狀及絨毛狀,常為廣基無蒂,鏡下結構為柱狀上皮細胞被復分支狀含血管結締組織索芯組成。以上兩類腺瘤常混雜存在于同一息肉內,直徑超過2cm的息肉,常有腺體異型性增生,甚至發生原位癌和浸潤癌。異型性增生的腺體表現在腺上皮由高柱狀變為低柱狀,核分裂象增多。立方形,粘液分泌減少,嗜酸性胞漿增多,并且核增大,染色質增多,核排列不規則,在發生原位癌時,以上所述異型性變化加重并同時出現腺體生芽及表現腺體背靠背。
(3)胃的特殊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臨床中錯構瘤性息肉可單獨存在,也可與粘膜皮膚色素沉著和胃腸道息肉病共同存在。
沒有伴隨腸息肉病的胃錯構瘤性息肉,局限于分泌胃酸區的胃上部,為無蒂和直徑小于5cm的息肉。在P-J綜合征中,息肉較大,而且可有蒂及分葉狀。組織學上錯構瘤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