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雪笠 副主任醫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
三級甲等
神經內科
-
食管下段黏膜糜爛是食管黏膜受到損傷的表現,可能由胃酸反流、不良飲食習慣、感染、藥物刺激、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治療方法包括改變生活方式、藥物治療、必要時的內鏡治療等。 1. 改變生活方式:避免進食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飲暴食,戒煙戒酒,減少咖啡、濃茶攝入,避免睡前進食,睡覺時抬高床頭。 2. 藥物治療:使用抑酸藥如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泮托拉唑等,減少胃酸分泌;促胃腸動力藥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促進胃排空,減少反流;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枸櫞酸鉍鉀等,保護食管黏膜。 3. 抗感染治療:若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需進行根除治療,常用四聯療法,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奧美拉唑、枸櫞酸鉍鉀。 4. 調整情緒: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緊張、焦慮,必要時可尋求心理醫生幫助。 5. 內鏡治療:若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糜爛嚴重,可考慮內鏡下治療,如射頻治療、黏膜切除術等。 食管下段黏膜糜爛需要綜合治療,患者應遵醫囑治療,定期復查胃鏡,觀察病情變化。同時,注意調整生活方式,促進康復。
2024-09-20 0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