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萬里 主治醫師
日照市中醫醫院
三級甲等
內科
-
預防便秘除了多飲水、適當活動外,最重要的是食物不過于精細,多吃高纖維食物,如芹菜、韭菜、綠豆芽、摩芋、菠菜、芥菜等。現推薦以下食療方 ★菠菜豬肝湯 用料:菠菜350克,豬肝150克,姜絲少許,蔥1根。 制法:將水燒開,把切好的豬肝放入。待豬肝煮沸后,放入洗凈的菠菜、姜、蔥,滾幾滾,便可調味食用。 功用:補氣養血,滋陰潤燥。適用于氣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萎黃、貧血等癥;或津液不足所致的口渴思飲、腸燥便秘等。 方解:菠菜味甘,性涼,有養血、潤燥、通便之功。菠菜屬食物纖維多的食品,其中不溶性的食物纖維,有很強的吸水作用,它在大腸內,將廢棄物及其周圍的水分,還有致癌物質都加以吸收,像海綿一樣膨脹,形成軟便,起通便作用。豬肝味甘苦,性溫。養血,補肝,明目。 ★冬瓜海帶瘦肉湯 用料:海帶30克,冬瓜150克,瘦豬肉50克,花生50克。 制法:海帶洗凈切絲,冬瓜去皮切塊、瘦肉洗凈切薄片,用調料腌10分鐘,花生洗凈。先把花生、冬瓜放入煲里,加清水適量煲至熟,再放入海帶、瘦肉,煲熟即可調味食用。 功用:平肝潛陽,清熱養顏。適用于高血壓引起的頭暈頭痛、面紅目赤、煩躁易怒、口苦舌干、便秘尿赤等癥狀。 方解:海帶味咸,性寒,化痰,軟堅,清熱、降血壓。海帶含食物纖維較多,可吸收大腸內的水分,形成軟便,以利通便。冬瓜味甘淡,性涼。清熱、消痰,利水,解毒,減肥。花生味甘,性平。補氣,潤肺,健脾,開胃。豬瘦肉味甘咸,性平。補虛,滋陰,養血,潤燥。 ★蘋果 每日早晨空腹吃1—2個蘋果,治療便秘。蘋果含可溶性纖維果膠,可解決便秘。 ★蘋果蜂蜜 用料:蘋果泥1大茶匙,蜂蜜適量。 制法:蘋果去皮核,搗成果泥,將一大茶匙蘋果泥倒入100毫升溫開水中,加入適量蜂蜜攪勻即成。 用法:每日2次,常飲用。 功用:可增強機體免疫機能,可防治習慣性便秘、抑郁癥、神經衰弱、慢性胃炎、支氣管炎等病癥。 方解:蘋果有潤肺、健胃、生津之功,現代科學研究證實,蘋果中的果膠能吸收腸道內多余的水分,幫助腸道蠕動,進而保證大便暢通。蘋果的果膠和纖維素能吸附細菌毒素,避免亞硝酸鹽的致癌物質在體內形成,可預防胃癌。蜂蜜能潤腸通便,滋補抗衰,安神益智,護肝養胃,滋肺潤燥,美容潤膚
2009-10-22 11:50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要冶便秘最好了解一下產生便秘的原因.大便干燥,便秘者一般有如下情況及防冶方法:
2009-10-23 23:18
(1)腸道有益菌不足病因者:服用抗生素或其他藥物后,腸道內有益菌群遭到破壞,消化不良,引起便秘.建議用黃金雙歧因子腸內增殖雙歧桿菌,以防冶便秘。
(2)飲食中缺少粗纖維病因者:在外進餐、不規律進食、無暇顧及均衡營養的攝取,粗纖維食物攝入就常常不足.建議多吃些菜和粗糧。
(3)飲水不足者:忙起來顧不上喝水,腸道內干燥,腸內容物就不易排出,有些人即使補了水,便秘問題也沒有得到改善。這是因為飲水方式不正確,一口口慢慢喝水,水幾乎全都吸收入血,通過尿液排出體外。建議多喝水,特別是早上起床后.
(4)久坐不動者:久坐不動,身體缺乏運動,腸道肌肉就變得松弛,蠕動功能減弱。再加上女性腹肌天生較弱,送便排出的力量小,因此容易出現便秘。建議多運動,特別是坐辦公室的女士們.
(5)排便習慣不佳者:工作緊張忙碌,或早晨時間緊迫,有了便意也不及時排便,常常忍著,直腸感覺神經就變得遲鈍,出現習慣性便秘。建議定時大便.
(6)過度勞累、精神緊張者:過度勞累、精神緊張會抑制腸蠕動和消化液分泌,導致消化不良,引起便秘。
建議多休息.由于以上情況引起的便秘者可用以下解決方法:一、長期堅持早上空腹飲水,可加些益生元膳食纖維-佰利多黃金雙歧因子7-10克,養增殖腸道有益菌,調理腸胃,以改善便秘情況。有效的方法是每天在固定時間一口氣喝下一定量的水,如每天早晨空腹飲水500毫升(兩大杯)。這樣水來不及在腸道吸收便到達結腸,有利于軟化腸內容物,幫助排便。長期堅持更能養成早起排便的好習慣。二、飲食上注意補充芹菜、橙子、全麥食品等含粗纖維量高的食物。三、晚上空腹,然后做仰臥起坐1~2分鐘,或沿著結腸走向順時針按摩腹部,刺激腸道、促進腸蠕動。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田彥素 醫師
江蘇靖江市太和醫院
一級甲等
婦科
-
你好!便秘可以尋找可能的誘因,如生活習慣、飲食、情緒以及有無器質性病變等,并加強患者教育,注意調整生活習慣和飲食等。也可以選擇藥物治療,容積性瀉劑起效慢而副作用小、安全,故對妊娠便秘或輕癥便秘有較好療效;潤滑性瀉劑能潤滑腸壁,軟化大便,使糞便易于排出,使用方便。
2009-10-29 10:12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