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陳延 主任醫師
廣東省中醫院
三級甲等
脾胃病科
-
胃病在中醫范疇較為常見,包括胃寒、胃熱、食積、肝郁氣滯、脾胃虛弱等類型。其發病與飲食、情志、體質等因素有關。治療方法多樣,有中藥調理、針灸、食療等。行用藥存在隱患,身體出現不適時,請務必咨詢醫生,科學治療。
2013-12-25 10:37
1.胃寒型:多因過食生冷或外感寒邪所致。表現為胃痛、喜暖喜按。治療可用理中丸、良附丸等。
2.胃熱型:常因飲食辛辣、胃火亢盛。癥狀有胃脘灼痛、口臭。可用清胃散等。
3.食積型:多由飲食不節引起。常有胃脹、噯腐吞酸。保和丸可緩解。
4.肝郁氣滯型:與情志不暢相關。表現為胃脹、脅肋脹痛。可用柴胡疏肝散。
5.脾胃虛弱型:多因久病或勞倦。常見胃脘隱痛、食少便溏。可用補中益氣丸。
中醫治療胃病需辨證論治,個體差異較大。患者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同時注意飲食規律,保持心情舒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