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中醫認為,痛經的發生主要與氣滯血瘀、寒凝血瘀、濕熱瘀阻、氣血虛弱、肝腎虧損等有關。 1.氣滯血瘀:情志不暢,肝郁氣滯,血行不暢,瘀阻胞宮。表現為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血量少,經行不暢。治療宜行氣活血,化瘀止痛,可用柴胡疏肝散加減。 2.寒凝血瘀:經期受寒,或過食生冷,寒邪凝滯胞宮。癥見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經量少,色黯有塊。治療當溫經散寒,化瘀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湯。 3.濕熱瘀阻:平素濕熱內蘊,或經期產后感受濕熱之邪,與血相搏。常見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灼熱感,經量多,色紅質稠。治宜清熱利濕,化瘀止痛,可用清熱調血湯加減。 4.氣血虛弱: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或大病久病后氣血虧虛。表現為經期或經后小腹隱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治療宜益氣養血,調經止痛,可用八珍湯加減。 5.肝腎虧損:先天稟賦不足,或房勞多產,損傷肝腎。癥見經期或經后小腹綿綿作痛,腰骶酸痛。治宜補養肝腎,調經止痛,方用調肝湯。 中醫對痛經的解釋較為全面和系統,通過辨證論治,采用中藥調理,可有效緩解痛經癥狀。但個體差異較大,若痛經嚴重,建議及時就醫,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
2024-11-11 0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