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中醫認為肝硬化腹水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肝郁氣滯、脾虛濕困、濕熱蘊結、肝腎陰虛、脾腎陽虛等。 1.肝郁氣滯:情志不暢,肝氣郁結,疏泄失常,導致氣滯水停。治療常以疏肝理氣為主,如使用柴胡疏肝散。 2.脾虛濕困:脾失健運,水濕內停,積聚腹中。治療多采用健脾利濕之法,像參苓白術散有一定作用。 3.濕熱蘊結:濕熱之邪蘊結于肝脾,影響氣血運行和水液代謝。可用茵陳蒿湯清熱利濕。 4.肝腎陰虛:久病傷陰,肝腎陰虛,水液代謝失調。治療宜滋補肝腎,一貫煎可供參考。 5.脾腎陽虛:陽氣虛衰,不能溫化水濕。可用真武湯等方劑溫陽利水。 中醫治療肝硬化腹水強調辨證論治,綜合調理,同時患者需注意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保持心情舒暢。
2024-10-15 13:0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池曉玲 主任醫師
廣東省中醫院
三級甲等
肝病專科
-
肝硬化腹水在中醫學中叫做“臌張”、“水臌”等,對于它的臨床特征,中醫學有句比較的描述:“腹大脹滿,繃急如鼓,皮色蒼黃,脈絡顯露”,簡單點說就是腹部脹大如鼓。 形成腹水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久病體虛、正不勝邪而導致的水濕停留。因為久病氣虛、血虛使得血行不暢,氣血不行則水濕留滯難化,它與肝、肺、脾、腎都相關。脾為肝病波及之要害,又是運化水濕的樞紐,主要工作是運化,升清除濁,肝病累及脾臟,運濕的樞紐失施,所以說脾為“水腫之源”;肝腎同源,肝病日久必然會殃及腎臟,“腎司開闔”,主要負責人體水液的輸出和排泄,腎要是有毛病了,那就相當于水庫的泄洪閘沒辦法用了,后果必將是“水液泛濫”。 中醫還有一句很的話,就是“肺居上焦如霧,脾居中焦如樞,腎居下焦如瀆”,大體說明了肺、脾、腎在對體內物質的處理過程中的相互關系。如果脾虛了,它就不能很好地受納一切人體生理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并將其分布到全身各處,因此也就很難保證將水谷精微很好地傳輸到肺臟,導致肺失充養;腎臟虛了,也就不能很好地蒸化水濕,使得腎水上泛而犯肺。如此一來,都會影響到肺氣的宣發與肅降,使肺臟不能有效地實現“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因此,肺、脾、腎三焦的氣化不利,氣血運行不暢,是造成機體水濕不化,形成腹水的主要原因。
2024-10-16 00:46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