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胃有下墜感、脹痛、胸悶且經常出現,可能是由不良飲食習慣、胃部疾病、精神因素、藥物副作用、其他器官疾病影響等導致。 1.不良飲食習慣:長期暴飲暴食、進食過快過多、食用辛辣油膩食物等,會加重胃的負擔,引起不適。應規律飲食,細嚼慢咽,清淡飲食。 2.胃部疾病:胃炎、胃潰瘍、胃下垂等胃部疾病都可能引發這些癥狀。需要通過胃鏡等檢查明確診斷,針對性治療。 3.精神因素:長期焦慮、緊張、壓力大等不良情緒,可能導致胃腸功能紊亂。要學會調整心態,保持心情舒暢。 4.藥物副作用:某些藥物如非甾體抗炎藥可能損傷胃黏膜。必要時需調整用藥。 5.其他器官疾病影響:如膽囊炎、心臟病等有時也會引起類似胃部的癥狀。需完善相關檢查,明確病因。 總之,出現胃有下墜感、脹痛、胸悶且經常發生的情況,應引起重視。建議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明確病因后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同時,要養成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有助于緩解癥狀和促進康復。
2024-10-22 16:4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胃下垂是指站立時,胃的下緣達盆腔,胃小彎弧線最低點降至髂嵴連線以下,稱為胃下垂,本病的發生多是由于膈肌懸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韌帶功能減退而松馳,腹內壓下降及腹肌松馳等因素,加上體形或體質等因素,使胃呈極底低張的魚構狀,即為胃下垂所見的無張力型胃.1.西醫治療 上腹不適,隱痛,消化不良等可參照慢性胃炎治療. 腹脹,胃排空緩慢者,可供給嗎丁啉10mg,每日3次,或胃復安5-10mg,每天3次. 試用ATP治療,每日早,午餐前半小時肌注,每次20mg,每日2次,25日為1療程,間隔5天后再進行第二個療程. 必要時放置胃托. 2.中醫治療 耳針:選用毫針柄,在耳殼“胃腸區”按壓,尋找敏感點,在此點上加壓2-3分鐘,每日1次. 艾灸:取氣海,關元,足三里,胃俞等穴施灸. 氣功:臥位呼吸法:患者取仰臥位,臀部適當墊高或將床腳墊高5厘米,先吸再呼,停閉,重復進行;吸氣時行舐上腭,默念字句的第1個字,呼氣時落舌,默念第2個字,停閉時舌不動,默念其余的字,默念字句可為“胃上升”,“胃體上升”等.切勿暴飲暴食,宜少吃多餐.戒煙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品.不要參加重體力勞動和劇烈活動,特別是進食后.飯后散步,有助本病的康復.保持樂觀情緒,勿暴怒,勿郁悶.要耐心堅持治療,食物調理和康復鍛煉,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 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有了,定時定量,對體瘦者,應增加營養.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練氣功,打太極拳等.預防本病,還必須保持樂觀情緒.也可采用簡便易學的健身法,若已患慢性消化性疾病,應積極徹底治療,以減少本病的發生.
2024-10-22 16:46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輕度胃下垂多無癥狀,中度以上者常出現胃腸動力差,消化不良的癥狀。 1.腹脹及上腹不適患者多自述腹部有脹滿感、沉重感、壓迫感。 2.腹痛多為持續性隱痛。常于餐后發生,與食量有關。進食量愈大,其疼痛時間愈長,且疼痛亦較重。同時疼痛與活動有關,飯后活動往往使疼痛加重。 3.惡心、嘔吐常于飯后活動時發作,尤其進食過多時更易出現。這是因為1次進入較大量食物,加重了胃壁韌帶之牽引力而致疼痛,隨之出現惡心、嘔吐。 4.便秘便秘多為頑固性,其主要原因可能由于同時有橫結腸下垂,使結腸肝曲與脾曲呈銳角,而致通過緩慢。 5.神經精神癥狀由于胃下垂的多種癥狀長期折磨病人,使其精神負擔過重,因而產生失眠、頭痛、頭昏、遲鈍、憂郁等神經精神癥狀。還可有低血壓、心悸以及站立性昏厥等表現。 6.體檢可見瘦長體型,上腹部壓痛點因立臥位變動而不固定,有時用沖擊觸診法,或患者急速變換體位時,可聽到臍下振水聲。上腹部易捫到主動脈搏動,常同時伴有肝下垂、腎下垂及結腸下垂的體征。你還有太清楚的情況,你也可以點擊左側我資料下方的按鈕進行更加詳細的咨詢.
2024-10-22 16:46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醫生建議:您好,胃下垂,從中醫的角度來解釋就是由于中氣不足引起的,所以,對于這種情況,一般是補氣,補氣一般都是用補中益氣丸該品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用于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所致的瀉泄,癥見體倦乏力、食少腹脹、便溏久瀉、肛門下墜。
2024-10-22 16:46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本病系胃的位置小降,胃下界最低點在髂嵴連線以下.常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及全身其他病狀,并有腹肌松弛,體重減輕等體證.(病因病理)現代醫學認為,胃下垂是一種功能性疾病,乃由于胃平滑肌或韌帶松弛所致.患者因長期勞累,大腦過渡疲勞,強烈的神經刺激和情緒波動不斷作用于大腦皮層,使皮層和皮層下中樞功能失調,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逆使胃緊張力減弱,蠕動緩慢,機能減退.但少數患者,因胃腸蠕動亢進,食物在胃內停留時間較短,營養物質不易被吸收,消化功能低下,故日漸消瘦,也可導致胃下垂和其他內臟下垂.引起胃下垂的原因有先天和后天兩種.1.先天性多見于無力型體形者.身體素若,胸廓狹小,皮膚蒼白,皮下脂肪菲薄或肌肉營養不良,第十肋游離等.先天性胃下垂患者,常可并發其他內臟(如腎,肝,脾,橫結腸,子宮等內臟下垂),所以又叫全內臟下垂.2.后天性多與慢性消耗病合并存在或在大病初愈之后;為其他消化系統疾病的并發癥.如慢性胃炎,猩性潰瘍等;腹肌松弛或腹內壓降低,如婦女多次生育,腹部腫瘤切除術,體重突然減輕,或胸腔內壓增加,如長期咳嗽,悶氣,心界下移等,均可引起胃下垂.祖國醫學雖無“胃下垂”病名的記載,但認為此癥乃中氣不足,氣虛下陷所致.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納,以降為順;脾主運化,以升為和.兩者一納一運,一升一降,互相配合,在心肺的作用下,將水谷精微輸布于全身,以維持機體的正常功能活動.由于稟賦不足,機體素弱,七情內傷,飲食勞倦等,均可導致脾胃運化失常,升降失調,脾氣不升,反而下陷,則可導致胃下垂和其他臟器下垂.(臨床表現)1.消化系統癥狀患者食欲減退頑固性腹脹,以食后癥狀尤為突出,經常噯氣不止,左腹有下墜感和壓迫感,且于食后或行走時加重,平臥時減輕.有時便秘,有時腹瀉,或有腹瀉便秘交替出現.胃部多有悶痛,隱痛,劇烈疼痛比較少見,患者食欲明顯降低,并有畏食,厭食的表現.2.全身癥狀多表現為逐漸消瘦,可伴有眩暈,乏力,心悸,失眠,多夢等癥狀.3.體征患者身體瘦長,皮下脂肪缺乏,肌張力低下,直立時上腹凹陷,下腹膨隆,有明顯振水音,腹肌松弛,左下腹觸壓明顯疼痛.少數患者可見肢體多關節松弛.4.X線檢查X線觀察一般可見胃的位置下降,緊張力低下蠕動波稀疏,滯留物較多,胃由膨大型變為袋形或其他胃形.胃下垂的診斷標準,一般以胃距髂嵴連線4厘米視為正常.按下垂的程度,又可分為輕,中,重三度,5到8厘米為輕度下垂;9到十二厘米為中度下垂,十三厘米以上為重度下垂.根據病史,消化系統典型癥狀及全身情況,結合體征預X線檢查,對其診斷并不難.根據X線鋇餐透視與攝片,還可與吸收不良綜合征,惡病質,胃腸神經官能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相鑒別.(辯證論治)胃下垂乃脾胃失和,中其不足,氣虛下陷所致.治療當以溫中健脾,益氣升舉為原則.(基本手法)1.推揉背俞健脾法單掌或掌根交替推顫,雙拇指重疊頂推,疊掌上行攏揉,雙掌快速交替推搓背部膀胱經內側線大腸俞至膈俞一段,在主要穴位上,頂推時應重點刺激,以上手法自下而上,以左側為主,反復操作約十分鐘.2.壓推三穴提胃法單肘按壓三焦俞,在保持壓力的前提下,緩慢上推至脾俞,熱后輕輕抬起,再重復以上動作.3.揉壓腎俞固本法雙掌根同揉,對擠,按壓雙側腎俞.亦可左右撥動.4.推顫腹部益氣法兩手掌自右下腹交替推,顫至左上腹,兩手多指揉撥腎區后,捧攏腹肌向上推顫;單手多指左右輕撥腹直肌,自下而上;疊掌上行揉左側腹部胃經路線,掌根揉關元,拇指揉脘,單指壓顫膻中穴等;以上手法應反復操作約8分鐘.5.牽拉肢體升舉法雙拇指分拿患者雙合谷或雙行間,令患者肢體屈曲,待肢體伸展時加外力牽拉抖動,患者應配合深呼吸,反復十次;平復后揉孔最,足三里,按壓公孫.6.對癥處理手法若患者伴左下腹墜疼,可按壓大腸俞,中脘,重壓粱丘;腹瀉者可采用掌搓八繆;便秘嚴重可側指敲擊結腸部位;腹脹嚴重者可握拿背肌;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加捏脊法;失眠者,可同時按壓雙神門,交替壓兩側枕骨下緣;合并腎下垂者,可采用上摩百會,中按揉關元,擦搓,揉涌泉穴.
2024-10-23 1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