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淺表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的胃部疾病,其癥狀多樣,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腹脹、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噯氣等。 1.上腹部疼痛:多為隱痛或鈍痛,無明顯規律性,可因進食、情緒等因素誘發或加重。 2.腹脹:患者常感到腹部脹滿,尤其是在進食后更為明顯。 3.惡心嘔吐:胃黏膜受到刺激,可能導致惡心,嚴重時會出現嘔吐。 4.食欲不振:胃部炎癥影響消化功能,使人食欲下降,進食量減少。 5.噯氣:胃內氣體增多,通過食管排出,出現頻繁噯氣。 6.反酸:胃酸分泌過多,可能反流至食管,引起反酸癥狀。 總之,淺表性胃炎的癥狀可能單獨出現,也可能多種并存。如果出現上述癥狀,應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如胃鏡等,以明確診斷,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同時,要注意飲食規律,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戒煙戒酒。
2024-10-21 12:42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你好!你的情況是脾胃濕熱導致的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能下降,引起打嗝,胃疼等癥狀,屬于老胃病范疇,服用麗珠得樂,阿莫西林,泮托拉唑等藥物難以湊效,甚至會加重胃黏膜損害程度,導致越治越重.祖國醫學用傳統中藥有非常獨到的治療方法,建議你用傳統中藥黑礬,黑棗,核桃仁,梔子,當歸,砂仁,厚樸,三棱,穿山甲,寸曲,麥芽,上甲,下甲,紅花,海南沉,鐵膽粉,蜂膠,蜂蜜,蜂蠟治療,療效確切,可以徹底根治;用這些傳統中藥辨證施治,可以清除脾胃濕熱,蕩滌胃腸濁氣,快速修復胃黏膜,調整脾胃功能,同時可緩解和消除癥狀,標本兼治,從而達到徹底治愈的目的.這些藥物你在當地藥店即可買到,省錢,方便,奇效,實用.希望你正確治療,早日康復!
2024-10-21 12:42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你好,患了淺表性胃炎,在中醫看來多是脾虛肝郁的原因,出現胃痛也是肝氣不舒,脾失健運造成的建議,選用內關,中脘,足三里,陽陵泉等穴.痞滿甚者,加刺膻中,章門;情志抑郁者,加刺期門,太沖;上腹痛甚者,加上脘,梁丘;食滯者加解溪;長期消化不良者,加刺下脘,胃俞,脾俞.亦可采用灸法,選用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等穴,使用艾條灸或隔姜灸,均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當然也可吃些中成藥胃康膠囊或胃康靈膠囊的.
2024-10-21 12:42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淺表性胃炎是一種慢性胃粘膜淺表性炎癥,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見的一種類型,在胃鏡檢查中約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左右。淺表性胃炎的基本病變是上皮細胞變性,小凹上皮增生與固有膜內炎性細胞浸潤,有時可見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的腸上皮化生,不伴固有腺體的減少。病變部位常以胃竇明顯,多為彌漫性,胃鏡檢查為胃粘膜充血、水腫及點狀出血與糜爛或伴有黃白色粘液性滲出物。最常見癥狀是上腹疼痛,約占85%。淺表性胃炎患者的上腹部疼痛多數無規律,與飲食無關(有的患者空腹舒適,飯后不舒),一般為彌慢性上腹部灼痛、隱痛、脹痛等。常因進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而癥狀加重,少數與氣候變化有關。這種上腹疼痛用解痙劑及抗酸劑不易緩解。慢性感染(20%):鼻腔、口腔、咽部等部位的慢性感染病灶,如齒槽溢膿、扁桃體炎、鼻竇炎等細菌或其毒素的長期吞食,可反復刺激胃粘膜而引起淺表性胃炎。經發現90%慢性扁桃體炎患者胃內有慢性炎癥改變。胃酸過多(15%):胃酸是胃液中的酸性分泌物,正常胃內胃酸能夠與胃蛋白酶一起消化食物,并殺滅消除胃內幽門螺旋桿菌,當胃酸分泌過多時,胃酸在中和消化食物的同時殘留較多,就會腐蝕胃粘膜,蠶食胃壁,導致潰瘍發生或者粘膜層的炎癥。吸煙(20%):煙草中主要有害成分是尼古丁,長期大量吸煙可使幽門括約肌松弛,十二指腸液反流,以及胃部血管收縮,胃酸分泌量增加,從而破壞胃粘膜屏障導致慢性炎性病變。根據Eward發現,每天吸煙20支以上者40%可發生胃粘膜炎癥。細菌因素(25%):多見于急性胃炎之后,胃粘膜病變經久不愈或反復發作,逐漸演變而成淺表性胃炎。藥物因素(10%):某些藥物如水楊酸制劑、皮質激素、洋地黃、消炎痛、保泰松等,可引起慢性胃粘膜損害。刺激性食物(5%):長期食用烈酒、濃茶、咖啡、辛辣及粗糙食物,以及過饑或過飽等無規律的飲食方式均可破壞胃粘膜保護屏障而發生胃炎。發病機制(1)循環及代謝功能障礙:胃粘膜的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及其對各種損傷因素的防御能力,均與充足的粘膜血流量密切相關。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門靜脈高壓時,使胃長期處于瘀血和缺氧狀態,導致胃粘膜屏障功能減弱,胃酸分泌減少,細菌大量繁殖,容易造成胃粘膜炎性損害。慢性腎功能衰竭時,尿素從胃腸道排出增多,經細菌或腸道水解酶作用產生碳酸銨和氨,對胃粘膜產生刺激性損害,導致胃粘膜充血水腫,甚至糜爛。(2)膽汁或十二指腸液反流:經纖維胃鏡發現或證實膽汁返流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一個重要原因。由于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或胃手術后十二指腸液或膽汁可反流至胃內,并破壞胃粘膜屏障,促使H?+及胃蛋白酶反向彌散至粘膜內引起一系列病理反應,導致慢性胃炎。(3)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1983年澳大利亞學者Marshall和Warren從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竇粘液層及上皮細胞中首次分離出HP。此后眾多學者對慢性胃炎患者進行了大量實驗研究,在60%~90%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中培養出HP,繼而發現HP的感染程度與胃粘膜的炎癥程度呈正相關關系。故1986年,世界胃腸病學會第八屆會議上提出了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HP致病機理可能主要是通過破壞胃粘膜屏障,使H+反向彌散,最終引起胃粘膜的炎癥。(4)心身因素:由于心理衛生不健康,長期處于精神緊張、憂慮或抑悶狀態,可引起全身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功能失衡。尤其是交感神經長時間處于興奮狀態,亦會導致胃粘膜血管舒縮功能紊亂,造成胃粘膜血流量減少,破壞胃粘膜屏障作用,久而久之形成胃粘膜慢性炎癥反應。另外,夏季人體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患病,藥物刺激也是導致慢性淺表性胃炎夏季高發的一個原因。溫院長提醒廣大胃病患者,夏季感冒后服用解熱、止痛等抗生素藥物,這些藥物對胃黏膜有較大的刺激作用,導致胃黏膜收縮缺血,誘發慢性淺表性胃炎,或加重慢性淺表性胃炎。如果必須服用這些藥物,建議患者飯后服用,減少藥物對胃的刺激作用。
2024-10-21 23:17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淺表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的胃部疾病,其癥狀多樣,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腹脹、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噯氣等。 1.上腹部疼痛:多為隱痛或鈍痛,無明顯規律性,可因進食、情緒等因素誘發或加重。 2.腹脹:患者常感到腹部脹滿,尤其是在進食后更為明顯。 3.惡心嘔吐:胃黏膜受到刺激,可能導致惡心,嚴重時會出現嘔吐。 4.食欲不振:胃部炎癥影響消化功能,使人食欲下降,進食量減少。 5.噯氣:胃內氣體增多,通過食管排出,出現頻繁噯氣。 6.反酸:胃酸分泌過多,可能反流至食管,引起反酸癥狀。 總之,淺表性胃炎的癥狀可能單獨出現,也可能多種并存。如果出現上述癥狀,應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如胃鏡等,以明確診斷,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同時,要注意飲食規律,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戒煙戒酒。
2024-10-22 02: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