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季勇 副主任醫師
臨沭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消化內科
-
嬰幼兒出現了拉肚子的癥狀,一般要觀察大便的氣味,如果出現了酸腐味的話,一般考慮和消化不良有很大的關系,可以采用口服藥物來進行用藥治療,如果出去了,大便腥臭味比較嚴重的話,一般考慮和細菌感染有很大的關系,可以采用口服抗生素來進行消炎治療。同時還要注意增加飲水量。
2018-11-26 20:42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輕松搞定拉肚子的寶寶幾乎每個寶寶都不止一次地發生過腹瀉,尤其是小寶寶。寶寶拉肚子的時候,媽咪們的心里都很著急,恨不能讓寶寶快快地好起來!于是,一古腦兒地給寶寶喂各種藥。但有時候寶寶非但不見好,反而越來越止不住地拉,甚至能拖上好幾個月也好不了,使寶寶的生長發育受到很大影響,嚴重的話甚至會危及生命。為了寶寶平安健康長大,媽咪對寶寶腹瀉病的防治及護理應該多多了解。正常情況下:出生6個月內的寶寶,每天排便在6、7次之內;6-12個月的寶寶,每天排便約2、3次,都屬于正常現象。另外,寶寶會因為遺傳、個性、體質和進食內容不同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表現出不同的排便性狀,但只要每天能維持固定的排便習慣,且沒有特別異常的現象,爸爸媽媽們就大可不必過于擔心。如果寶寶排便次數突然間增多、便便的顏色以及性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么,媽媽們就要注意了。根據病情輕重緩急不同,寶寶腹瀉可以細分為輕度腹瀉和重度腹瀉。輕度腹瀉:寶寶大便每天約3~10次,黃色或綠色,稀糊狀或蛋花湯樣,常見白色或黃白色奶瓣或泡沫,有酸味,偶爾有惡心、嘔吐。寶寶精神狀態好,體重輕度下降,體溫大多正常,偶有低熱,無明顯脫水癥狀。這樣的情況多數是因為進食不當、消化不良或者著涼所導致的非感染性的腹瀉。原因分析:寶寶的消化系統尚未發育成熟,神經系統調節功能也不完善,人工喂養的寶寶添加輔食過快,改變了飲食的種類或者轉奶等突然的改變超過消化道的承受能力時,會增加消化道的負擔,引起消化功能紊亂而導致腹瀉。也可能是氣候的變化或者護理不當引起的。內因:
2016-05-08 21:03
1.1-2歲的嬰幼兒生長發育特別迅速,機體需要大量的營養及熱能。然而,其消化器官卻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分泌的消化酶也較少,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因此,嬰幼兒的消化能力就較弱,容易發生腹瀉。
2.嬰幼兒的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對胃腸道的調節功能差,一旦飲食稍有改變:如對斷奶、輔食的添加不適應、短時間內添加的食物種類太多,或一次喂得太多;或是飲食不當,如吃了不易消化的蛋白質食物;天太熱,消化液分泌減少;氣溫下降,晝夜/室內外溫差大,身體受涼等,都可引起腹瀉。
3.嬰幼兒期,免疫系統發育尚不成熟,全身及胃腸道的免疫力差,加之分泌的胃酸少,殺菌能力差。所以,只要食物或食具稍有污染,便可引起腹瀉;此外,嬰幼兒因抵抗力較低而易發生呼吸道感染,在患感冒、肺炎、中耳炎的同時,也常可引起腹瀉。
4.原發性乳糖不耐受:多有家族遺傳性。這種寶寶,體內的乳糖酶量不足,無法消化乳汁和奶制品中的乳糖,從而導致腹瀉。外因:
1.感染因素:腸道內感染(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真菌等)腸道外感染(如肺炎、腦炎、中耳炎等引起,通常呼吸道感染的患兒中大部分伴有腹瀉癥狀)
;2.繼發性乳糖不耐受:腸道疾病(如乳糜瀉、克羅恩病或炎性腸病)或小腸疾病、損傷或手術所引起的一過性腹瀉。
3.食物過敏(包括牛奶蛋白、大豆、小麥、堅果、海鮮,某些藥物等)。解決方法:
1)喂養定時,定量。按時逐步增添輔食,但不宜過早、過多添加淀粉類或脂肪類食物,也不宜突然改變輔食的種類。可以給寶寶加喂些蘋果汁,以達到收斂腸道內過多水分的目的。
2)轉奶的過程應該逐步完成,一般需要2周的時間,第一次轉奶應從每天的中間餐數開始,然后每隔幾天增加一次轉奶的餐數,直到完全轉為新的奶粉。寶寶的體質各有不同,轉奶的步驟也可以根據個人的情況適當調整。
3)注意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注意腹部的保暖。每次大便后要用溫水清洗肛圍,勤換尿布,及時處理糞便并洗手消毒,以免重復感染。同時加強體格鍛煉,預防感冒,肺炎、中耳炎等疾病。
4)如果是母乳轉換配方奶粉的過程中出現的情況,那要注意觀察因為喂食配方奶粉嬰兒的大便,通常呈糊狀或條狀軟便,大便的顏色有黃色,也有綠色。一般來說,每一個寶寶的大便情況都不太一樣,只要寶寶的飲食、生活起居正常,生長發育一直很好,父母不必為寶寶排便的次數、形狀及顏色太操心。
5)另外水樣的便便,有可能是一種好發于秋季的病毒感染性腸炎,絕大多數患兒是因為感染了輪狀病毒后才發病的。此外,輪狀病毒性腹瀉又叫秋季腹瀉,是一種自限疾病,病程3-8天,主要治療是防脫水、和抗病毒以及對癥治療。
6)偏食淀粉或糖類食物過多時,可使腸腔中食物增加發酵,產生的大便呈深棕色的水樣便,并帶有泡沫。父母可適當調整寶寶的飲食,減少淀粉或糖類食物的攝入。以上幾種情況多是輕度非感染性腹瀉的表現,媽媽們不要過于擔心,只要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找到原因,合理調整飲食,恰當護理,好好調整,寶寶在2—3周內自然會恢復。及時就醫。那什么樣的情況下應該及時去醫院呢?如果寶寶得病超過3天,病情仍不見好轉,出現以下任何一種癥狀,都要帶寶寶去醫院就診。
1)腹瀉次數和量增加2)頻繁嘔吐3)明顯口渴4)不能正常飲食5)發熱6)大便帶血中重度腹瀉:除了與細菌感染有關外,可能由輕度加重而成。如果寶寶排便頻繁,每日大便十幾次至數十次。便中水分增多,偶有粘液,呈黃或黃綠色,有腥臭味,換尿布不及時者,常腐蝕臀部皮膚,表皮剝脫而發紅。食欲低下,常伴嘔吐。多有不規則低熱,重者高熱。則可能是細菌感染導致的。感染性的主要是由于致病微生物所致。解決方法:當寶寶腹瀉后,應速到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千萬不可以自行用藥。治療有四條原則,這就是胃腸適當休息、控制感染、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良好的護理。慧眼識腹瀉大便次數多,消化不好,含水量較多,都稱之為腹瀉,但嬰兒腹瀉,有的是病,也有的不是病.一般將腹瀉分為生理性腹瀉和病理性腹瀉。媽媽們要用自己的火眼金睛來加以識別哦。不要為寶寶的生理性腹瀉而發愁有的媽媽只要寶寶的便便有所增加,就認為是腹瀉,開始給寶寶喂藥,其實存在一定的誤區,有時候寶寶發生腹瀉并不是因為疾病,而可能是因為飲食、天氣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等屬于生理性腹瀉。生理性腹瀉的特點是:大便稀薄,有奶塊或少量粘液,常在喂奶后即排便,除腹瀉外,小兒無其它異常情況,精神愉快、食欲正常、睡眠安穩,體重按正常速率增加,無脫水表現,大便化驗無異常。一般出現在奶粉的轉換或者飲食不當等。家長不要擔心,經過您的細心照顧以及寶寶的逐漸適應,會轉好的。不要疏忽大意漏掉了病理性腹瀉家長在發現嬰兒有生理性腹瀉時,要注意與其他腹瀉的區別,仔細觀察孩子的大便性狀,精神狀況,尿量,體重增長情況,并且要取嬰兒的新鮮大便進行常規檢查,經醫生檢查后,才可下結論是生理性腹瀉。媽咪護理五大重點重點1:及早補充身體丟失的水分媽咪首先要做的是判斷寶寶是否是輕度脫水。輕度脫水的寶寶有口渴感,口唇稍干,尿比平時要少,顏色發黃,并且表現出煩躁、愛哭。媽咪可從以下幾種補液方法中選擇一種:用自制的糖鹽水補液,即在500毫升的溫開水中加入1.75克精食鹽和10克白糖,
1.75克精食鹽相當于啤酒瓶蓋的一半,10克白糖相當于2小勺;用自制的米湯加鹽液體補液,即在500毫升溫開水加入1.75克的精食鹽;用醫生給開出來的ORS(口服補液鹽)補液,ORS補液鹽是已配好的干粉,使用時按說明書配成液體即可。
然后,在最初4小時里,按寶寶的每公斤體重給予20—40毫升液體。此后,隨時口服,能喝多少喝多少。2歲以下的寶寶可每隔1—2分鐘便喂上一小勺,大一點的寶寶則可用小杯子喝。如果寶寶嘔吐,待10分鐘后再慢慢地喂;一旦寶寶出現眼瞼浮腫,表明補液有些過量,應暫時改喝白開水或母乳。愛心提示:不要把ORS補液鹽加在奶、米湯、果汁或其他飲料中,并且按說明配制完畢之后,不能再往里加糖,否則影響補液效果。重點2:去除引起寶寶腹瀉的誘因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保持雙手干凈,食物中無細菌和毒素,這是預防腹瀉的必要條件。改用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對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所引起的新生兒、嬰幼兒的乳糖不耐受,可選用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如對于繼發性乳糖酶缺乏所引起的乳糖不耐受,則要在治療原發疾病的同時,暫時選用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或特殊營養粉,減輕腸胃的負擔,讓腸黏膜逐漸恢復功能。重點3:給寶寶豐富的食物以防止營養不良傳統的腹瀉治療方法,主張讓患兒禁食一段時間。然而,這樣有礙于身體的營養補充,容易發生營養不良。現在主張不要讓腹瀉的寶寶禁食,但需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則,每日至少進食6次。母乳喂養的寶寶繼續吃母乳,但媽咪的飲食含脂量要低些,否則會使腹瀉加重;如無法母乳喂養,可予以全營養的嬰幼兒配方奶粉;6個月以內人工喂養的寶寶,可按平時量喝奶;6個月以上已經添加離乳食品的寶寶,可進食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爛面條、魚肉末、少量蔬菜泥、新鮮水果汁或香蕉泥,直至腹瀉停止后2周。重點4:對寶寶的小屁屁要倍加呵護由于寶寶排便的次數增加了許多,所以會不斷地污染小屁屁。而且,腹瀉時排出的糞便對皮膚刺激較大。因此,寶寶每次排便后,媽咪都要用溫水清洗小屁屁,特別是注意肛門和會陰部的清潔,最好用柔軟清潔的棉尿布,且要勤換洗,以免發生紅臀及尿路感染。如果小屁屁發紅了,應將它暴露在空氣中自然干燥,然后涂抹一些尿布疹膏。重點5:嚴密觀察寶寶病情的發展如果寶寶煩躁不安加重,囟門和眼窩出現凹陷,哭時眼淚少,看上去口干舌燥,并且,用手捏起大腿內側的皮膚然后馬上松手時,皮膚皺褶變平的時間超過2秒。這種情況表明寶寶的身體脫水已經較重了;或在家已經治療了3天,但病情總不見好轉,出現頻繁的大量水樣便,嘔吐、口渴加劇,不能正常進食進水,補液后尿仍很少,寶寶發燒及便中帶血等癥狀,則需趕快帶寶寶去醫院進行診治。媽咪護理常見誤區誤區1:只要排便次數多就是腹瀉有的媽咪常在這種情況下急著服用止瀉藥,可這個問題并不這么簡單。因為,6個月內的寶寶在生后不久,可能經常會在喂奶后就排出黃綠色稀便。每天少則4—6次,多則達到10余次,便中還有奶塊或少許透明黏液。種情況多見于母乳喂養的寶寶,其實它是一種生理性腹瀉。隨著消化功能逐漸發育,多在添加離乳食品后會自然好轉,而并不是患了腸炎。只要寶寶胃口正常,精神愉快,反應良好,睡眠安穩,體重也在增長,大便化驗無異常,就用不著服用止瀉藥,以免影響正常的腸功能。誤區2:腹瀉都是由細菌引起的有的媽咪一見寶寶腹瀉,馬上就給喂抗菌素消炎。其實,腹瀉分為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感染性腹瀉中除了細菌外,也可由病毒或霉菌引起,如寶寶所患的秋季腹瀉,就是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這種腹瀉服用抗菌素后一點也不見效果,只會造成腸道菌群紊亂,導致更為嚴重的腹瀉。有些抗菌素甚至損傷寶寶的聽神經,或導致日后個子長不高。因此,服抗菌素不見效時要馬上停藥,趕快去看醫生。而非感染性腹瀉則與寶寶的免疫力、進食的食物有關。如乳糖不耐受的寶寶則是由于寶寶體內的乳糖酶缺乏所致;而有的寶寶對牛奶蛋白、大豆蛋白過敏,也會引起腹瀉。誤區3:給腹瀉的寶寶吃甜食寶寶腹瀉時,媽咪往往在稀粥或米湯中加些糖,以為這樣既補充熱能又易消化。然而,這樣只會加重腹瀉。因為,腹瀉使腸黏膜受損,不能將糖分解為能被腸道吸收的單糖,因而使水分從腸壁被動地進入腸道,致使腸腔水分增多,排便次數增加。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不是因為吃壞了東西腹瀉的話,就不要輕易吃藥,寶寶安全最重要,可以用丁桂兒臍貼,就是倪萍做廣告的那個,還要記得多喝水防止脫水。可以給寶寶喂一點熟蘋果,把蘋果切塊放在粥里燒,熟蘋果是有調節腸胃收干大便的作用的,還可以給孩子喂熟的蘋果泥。熟蘋果泥制造方法,拿一個蘋果去皮去核,切塊放入攪拌機打碎,放入微波爐內高火兩分鐘,拿出攪拌一下,再高火兩分鐘,這個時候蘋果泥是呈現果凍狀的,待涼喂寶寶,如果蘋果不夠甜孩子不愛吃,可以加入葡萄糖。還要注意的是如果是母乳喂養,寶寶媽媽也應該注意不要著涼了,不要在剛吃完涼食以后馬上喂寶寶,這也會引起寶寶拉肚子.寶寶腹瀉問題全指南每個嬰幼兒由于排便習慣不同,每天的排便次數也會不同。臨床上,出生6個月內的寶寶,每天排便在6、7次之內,6-12個月的寶寶,每天排便約2、3次,都屬于正常現象。另外,寶寶會因遺傳、個性、體質和進食內容不同等因素,有不同的排便性狀,但只要每天能維持固定的排便習慣,且沒有特別異常的現象,就可不必過于擔心。
2016-05-08 21:10
1.解析寶寶腹瀉如果寶寶排便次數增多、便便的顏色以及性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么,媽媽們就要加以注意了。根據臨床表現,寶寶的腹瀉可分為輕度腹瀉和重度腹瀉。輕度腹瀉:寶寶大便每天約3~10次,黃色或綠色,稀糊狀或蛋花湯樣,常見白色或黃白色奶瓣或泡沫,有酸味,偶爾有惡心、嘔吐。寶寶精神狀態好,體重輕度下降,體溫大多正常,偶有低熱,無明顯脫水癥狀。這樣的情況多數是因為進食不當、消化不良或者著涼所導致的非細菌感染性的腹瀉。便便解析:寶寶的消化系統尚未發育成熟,神經系統調節功能也不完善,人工喂養的寶寶添加輔食過快,改變了飲食的種類或者轉奶等突然的改變超過消化道的承受能力時,會增加消化道的負擔,引起消化功能紊亂而導致腹瀉。也可能是氣候的變化或者護理不當引起的。便便應對,教您6招:
1)喂養應定時、定量。按時逐步增添輔食,但不宜過早、過多添加淀粉類或脂肪類食物,也不宜突然改變輔食的種類。可以給寶寶加喂些蘋果汁和胡蘿卜水,以達到收斂腸道內過多水分的目的。
2)轉奶的過程應該循序漸進,切忌速戰速決。一般轉奶需要2周的時間,第一次轉奶應從每天的中間餐數開始,然后每隔幾天增加一次轉奶的餐數,直到完全轉為新的奶粉。考慮到寶寶的體質各不相同,轉奶的步驟也可因人而宜,酌情調整。
3)注意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注意腹部的保暖。每次便便后,都要用溫水清洗寶寶的肛周,勤換尿布,及時處理糞便并洗手消毒,以免重復感染。同時加強體格鍛煉,預防感冒、肺炎、中耳炎等疾病。
4)如果是在母乳轉換配方奶粉的過程中出現情況,應注意觀察喂食配方奶粉嬰兒的大便,通常呈糊狀或條狀軟便,顏色有黃色,也有綠色。一般來說,每一個寶寶便便的情況都不太一樣,只要寶寶的飲食、生活起居正常,生長發育一直很好,父母不必為寶寶排便的次數、形狀及顏色太過于操心。
5)一旦出現水樣的便便,應提防輪狀病毒性腹瀉,又稱秋季腹瀉,是一種好發于秋季的感染性腸炎,絕大多數患兒是因為感染了輪狀病毒后才發病的。此病是一種自限疾病,病程3-8天,主要治療是補液和抗病毒以及對癥治療。
6)偏食淀粉或糖類食物過多時,可使腸腔中食物增加發酵,產生的大便呈深棕色的水樣便,并帶有泡沫。父母可適當調整寶寶的飲食,減少淀粉或糖類食物的攝入。以上幾種情況多是輕度非細菌感染性腹瀉的表現,媽媽們不要過于擔心,只要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找到原因,合理調整飲食,恰當護理,好好調整,寶寶在2—3周內自然會恢復。掌握就醫時機:嬰幼兒腹瀉病情變化快,寶寶的耐受力差,應謹慎對待。如果寶寶腹瀉超過3天,病情仍不見好轉,出現以下任何一種癥狀,應立即帶寶寶去醫院就診。
1)腹瀉次數和量增加2)頻繁嘔吐3)明顯口渴4)不能正常飲食5)發熱6)大便帶血中重度腹瀉:除了與細菌感染有關外,可能是輕度腹瀉加重所致。如果寶寶排便頻繁,每日便便十次至數十次。便中水分增多,偶有粘液,呈黃或黃綠色,有腥臭味。換尿布不及時者,常腐蝕臀部皮膚,表皮剝脫而發紅。食欲低下,常伴嘔吐。多有不規則低熱,重者高熱。上述這些情況都可能是細菌感染導致的。感染性腹瀉主要是由于致病微生物所致。對癥支招:應速到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千萬不可以自行用藥。治療掌握四原則:讓胃腸適當休息、控制感染、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良好的護理。區分寶寶生理性與病理性腹瀉:大便次數多,消化不好,含水量較多,都稱之為腹瀉。但嬰兒腹瀉,有的是病,可有的卻不是病.通常腹瀉又可分為生理性腹瀉和病理性腹瀉。
2.莫為寶寶的生理性腹瀉而發愁有的媽媽只要寶寶的便便有所增加,就認為是腹瀉,就開始給寶寶喂藥,其實這里面存在著誤區。有時寶寶發生腹瀉并不是由于疾病,而可能是由于飲食、天氣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等所致,這屬于生理性腹瀉。生理性腹瀉:有些寶寶尤其是純母乳喂養的,會在喂奶后后24小時排便5—10次,大便松散,有奶塊或少量粘液。除腹瀉外,寶寶無其它異常情況,精神愉快、食欲正常、睡眠安穩,體重按正常速率增加,無脫水表現,大便化驗無異常。另外部分生理性腹瀉可能是對新食物不適應,一般出現在奶粉的轉換或者飲食不當等。對此父母不必擔心,只要您悉心照顧,加之寶寶對轉奶或飲食的逐漸適應,寶寶的便便就會好轉的。切莫遺漏病理性腹瀉若寶寶發生腹瀉反應,請仔細觀察寶寶便便的性狀、精神狀況、尿量、體重增長的情況,并且要取嬰兒的新鮮大便進行常規檢查,經醫生檢查后,方可診斷為生理性腹瀉。
3.如何護理腹瀉寶寶寶寶拉稀,又臭又臟,還不停地哭鬧。在家中,父母該如何護理呢?
1)及時補充液體護理腹瀉寶寶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及時補充液體,防止因大便中的水分丟失過多而發生脫水。可隨時喂水、米湯、果汁,最好喂服口服補液鹽。口服補液鹽內含有葡萄糖、氯化鈉、氯化鉀、枸櫞酸鈉等成分,可補充因腹瀉、嘔吐所丟失的電解質及體液,調節人體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服用方法是將一小袋從藥房購來的口服補液鹽按指示用液體沖調至要求的濃度,在一天內分多次服用。服用量的多少以“丟失多少,補充多少”為原則。還可以給寶寶喝些胡蘿卜汁。鮮胡蘿卜250克洗凈切碎入鍋,加細鹽3克,適量水煮爛后去渣取汁,每天分2~3次服用,有健脾消食止瀉作用。
2)及時調整飲食腹瀉寶寶飲食治療的原則是:調整飲食、繼續進食。母乳喂養的寶寶應繼續母乳喂養,若寶寶不是母乳喂養,可用其日常食用的奶或奶制品繼續喂養。6個月以上的寶寶可繼續吃已習慣的平常飲食,如蘋果泥,每天2~3次,每次30~60克;蘋果湯,蘋果1個洗凈切碎,加鹽0.8~0.9g克,糖5克,水250毫升共煎湯分2~3次飲用,蘋果內含有鞣酸,具有止瀉作用。還可以喂些粥、面條、雞蛋、蔬菜等。但加工要細、使之容易消化。避免在腹瀉時變化食物品種或給予不易消化的食物。
3)做好消毒衛生護理感染性腹瀉的寶寶,應做好消毒隔離,食具、水杯、水瓶要經常消毒。衣物要勤洗、勤曬。護理寶寶后的雙手應反復清洗后,再做其它事情。
4)保護好寶寶的小屁屁由于寶寶排便的次數增加了許多,所以會不斷地污染小屁屁。而且,腹瀉時排出的糞便對皮膚刺激較大。因此,寶寶每次排便后,媽媽都要用溫水(盡量不要用肥皂或消毒液)清洗小屁屁,最好用柔軟清潔的棉尿布,且要勤換洗,以免發生紅臀及尿路感染。如果小屁屁發紅了,應將它暴露在空氣中自然干燥,然后涂抹一些尿布疹膏。
5)注意觀察記錄護理過程中應注意觀察并記錄大便次數、性狀、顏色及量的變化,為醫生制定治療計劃提供依據;還要注意觀察病情,如果寶寶在家治療護理期間病情不見好轉,出現水樣便次數頻繁,口渴明顯,雙眼凹陷,尿量明顯減少等脫水表現及高熱等癥狀,應帶寶寶到醫院做進一步治療。
6)腹部保暖切莫忘腹瀉的寶寶往往因腸道痙攣引起腹痛,腹部保暖可緩解腸道痙攣,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
寶寶睡覺時應蓋好腹部,防止受涼;環境溫度過低時,可用熱水袋熱敷,但應掌握溫度避免燙傷寶寶;喝些熱飲料或用溫手揉摸寶寶的腹部。請注意觀察,寶寶有無食用某種食品后發生的特異性腹瀉,若有,請就醫以排除食源性、過敏性疾病。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一是,媽媽吃的東西是寒涼的,奶水過給寶寶了,導致寶寶嬌嫩的腸胃受不了,拉肚子了。二是,寶寶沒有穿肚兜,貼身的衣服太松,涼風吹得。雖然肚兜很薄,但是因為能直接貼在肚臍上方起保護作用,所以多穿一件肚兜,能起很大的作用。三是,寶寶吃的奶水不消化導致腸道吸收不好,主要是因為媽媽吃的太油膩了,只要媽媽吃清淡一些就好了。四是,寶寶的消化酶缺乏,導致無法吸收,這樣的寶寶只有多吃一些幫助消化的藥才行。主要有:乳酶生、金雙歧、媽咪愛。解決方法:
2016-05-08 21:17
1、平時,喂奶的媽媽注意忌口,寒涼的食物盡可能少吃,不管有多饞,也得忍啊。
2、不管天氣怎么樣變化,寶寶要穿肚兜,冬天有加棉的,夏天有單的。最好是給寶寶穿那種帶腿的肚兜(就是能從腿上套過去的那種的),能起到隨時貼身的效果。
3、要是寶寶吃的是奶粉老拉肚子,那就試著多換幾種奶粉,只在不行,就買那種脫脂的或者是脂肪含量稍低的奶粉。吃母乳的寶寶媽媽,平時要注意多吃蔬菜,多喝水哦,小米粥既有營養,含的脂肪含量又不高,是很好的選擇啊!
!4、平日里,要多給寶寶吃一些消化酶,比如:乳酶生、金雙歧、媽咪愛。這些小藥很好吃,是甜的,寶寶是不會抗拒的。還要準備一些應急的拉肚子的藥:有蒙脫石散(思密達),頭孢克月虧一個字,查不到所以寫成月虧,這個藥是在化驗寶寶是不是有腸炎的情況下才吃,得問清醫生再吃)。實在拉的厲害,吃一袋硫酸慶大霉素顆粒,保管好的快,只是一定要比規定的計量藥小一些,以免出問題(這個吃多了會造成耳聾),沒有經驗的父母一定不要吃這個藥!!還有啊,幼兒更容易受到病毒侵害,病毒主要是由于飲用了不潔的水或食物,以及接觸感染等,因此幼兒的腹瀉多是由于家長喂養的消毒不夠或二次污染造成。奶瓶每周一次用消毒劑泡,但泡完后一定要沖洗干凈,放置時間過長的奶也不要吃了;同時家長要勤洗手,特別有些家長一邊拿手機一邊喂小孩,手機上的細菌或病毒就可能這樣侵害寶寶。因此,對于家長還應該經常用酒精棉花擦拭手機和電腦鍵盤,以避免病毒感染食物止瀉1.焦米湯先把米粉或奶糕研成粉,炒到顏色發黃,再加適量的水和糖,然后燒成糊狀就可以了。米粉加水以后再加熱,就成了糊精。糊精容易消化,它的炭化結構有較好的吸附止瀉作用。
2.胡蘿卜湯胡蘿卜是堿性食物,所含的果膠能促使大便成形,吸附腸黏膜上的細菌和毒素,是一種良好的止瀉食物。制作方法是,將胡蘿卜洗干凈,對切開,去掉莖,然后切成小塊加水煮爛,再用紗布把渣過濾掉,最后加水(按500克胡蘿卜加1000克水的比例)加糖燒開就可以了。
3.蒸蘋果,蘋果平時吃是溫良性的,吃的多了,也會拉肚子,可是蒸過的蘋果可是收便的好東西,上鍋蒸透,放置合適溫度喂給寶寶,實在是又好吃,又止拉肚子,一舉兩得的好方法啊還有啊,及時補充身體水份腹瀉一開始會呈現輕度脫水的狀況,因此,護理的重點是先為寶寶補充身體丟失的水份。媽咪、可以從以下的補液方法中任意挑選一種:
1、自制糖鹽水。在500毫升的開水中加入葡萄糖或白糖10克,另外食鹽2~5克。按20~40毫升/千克體重的比例,在4小時內服完。剩下的隨時服用。
2、鹽米湯。米湯500毫升加食鹽2克,讓寶寶當開水飲用。
3、服用新配方的口服補液鹽(ORS):氯化鈉3.5克、碳酸氫鈉2.5克、氯化鉀1.5克、無水葡萄糖20克,加水至1000毫升。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你好小兒腹瀉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根據發病季節,病史(包括喂養史和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和大便性狀可以作出臨床診斷.必須判定有無脫水(程度和性質),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注意尋找病因,從臨床診斷和治療需要考慮,可先根據大便常規有無白細胞將腹瀉分為兩組:(一)大便無或偶見少量白細胞者為侵襲性細菌以外的病因(如病毒,非侵襲性細菌,寄生蟲等腸道內,外感染或喂養不當)引起的腹瀉,多為水瀉,有時伴脫水癥狀,應與下列疾病鑒別1.“生理性腹瀉”多見于6個月以內嬰兒,外觀虛胖,常有濕疹,生后不久即出現腹瀉,除大便次數增多外,無其它癥狀,食欲好,不影響生長發育.近年來發現此類腹瀉可能為乳糖不耐受的一種特殊類型,添加輔食后,大便即逐漸轉為正常2.導致小腸消化吸收功能障礙的各種疾病如乳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失氯性腹瀉,原發性膽酸吸收不良,過敏性腹瀉等,可根據各病特點進行糞便酸度,還原糖試驗等檢查方法加以鑒別(二)大便有較多的白細胞者表明結腸和回腸末端有侵襲性炎癥病變,常由各種侵襲性細菌感染所致,僅憑臨床表現難以區別,必要時應進行大便細菌培養,細菌血清型和毒性檢測,尚需與下列疾病鑒別:
2016-05-08 21:30
1.細菌性痢疾:常有流行病學病史,起病急,全身癥狀重.便次多,量少,排膿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鏡檢有較多膿細胞,紅細胞和吞噬細胞,大便細菌培養有志賀痢疾桿菌生長可確診.
2.壞死性腸炎:中毒癥狀較嚴重,腹痛,腹脹,頻繁嘔吐,高熱,大便暗紅色糊狀,漸隙增寬,腸壁積氣等.小兒腹瀉的治療原則為:調整飲食,預防和糾正脫水,合理用藥,加強護理,預防并發癥.不同時期的腹瀉病治療重點各有側重,急性腹瀉多注意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抗感染,遷延及慢性腹瀉則應注意腸道菌群失調問題及飲食療法問題.治療不當往往會得到事倍功半或適得其反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