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經后骨質疏松是怎么引起的
按病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骨質疏松癥。
Ⅰ型骨質疏松又稱為絕經后骨質疏松,主要原因是雌激素缺乏,發生于女性患者,年齡在50~70歲,表現出骨量迅速流失,骨松質丟失更明顯,骨折多發生在以骨松質為主的椎體,股骨上端及橈骨遠端。
Ⅱ型骨質疏松又稱老年性骨質疏松。與Ⅰ型比較,男性患者增加,但男女之比仍為1∶2,發病年齡多在70歲以上,表現為骨量緩慢丟失,骨松質與骨密質丟失速度大致相同,骨折好發部位除與Ⅰ型相同外,髖部骨折的發生率有所增加。
繼發性骨質疏松是由其他病因引起的。如慢性疾病:慢性腎功能衰竭、胃切除、腸改道、鈣吸收不良綜合征、多發性骨髓瘤等;內分泌疾病:高泌乳素血癥、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過多、糖尿病、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醫源性因素:長期應用抗癲癇藥、含鋁抗酸劑、服用過量甲狀腺素或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激動劑等。
絕經后骨質疏松是多因素性疾病,遺傳、生活方式、營養等均與發病有關。具有以下高危因素者易患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白人及亞洲婦女、骨質疏松癥家族史、或具有影響骨量的特殊基因的婦女、鈣攝入不足、缺乏體力活動、大量吸煙及飲酒、早絕經或絕經前行雙側卵巢切除術者。是否發生骨質疏松癥,取決于其骨峰值及其骨丟失的速度,骨峰值高及(或)骨丟失慢者,不易發生,骨峰值低及(或)骨丟失快者容易發生。
1、骨峰值
骨峰值指個人一生中的最高骨量,一般在25~35歲時達到。影響骨峰值的因素很多,其中遺傳因素最為重要,營養、生活習慣等也有一些影響。
(1)遺傳因素:決定骨峰值的70%~80%。例如黑人BMD高于白人及亞洲人,其骨質疏松性骨折發生率低,骨質疏松有家族傾向、單卵雙胎的BMD差異較雙卵雙胎者小、男性的骨峰值高于女性、在有些國家,維生素D受體基因、雌激素受體基因、或膠原基因的多態性與BMD有關等,均證明骨峰值受遺傳因素影響。
(2)營養:青春期內鈣攝入量高者,骨峰值較高,對成熟骨BMC的影響可達6%。世界衛生組織推薦,青春期內元素鈣攝入量應為每天1000mg。
(3)生活習慣:運動可增加BMD,如果堅持每天鍛煉,其體力活動量高于平均量1SD時,其骨量較活動量低于平均量1SD者高7%~10%。但運動過度引起性腺功能低下而發生閉經時,骨量反而降低。骨峰值形成前大量吸煙、嗜酒者骨峰值低。
(4)原發性性腺功能不足及青春期發育延遲者,骨峰值低。
2、骨丟失率
婦女的骨丟失與增齡及絕經有關。
(1)與年齡相關的骨丟失:脊椎骨丟失一般自40~50歲開始,丟失率為每年0.8%~1.2%。四肢骨的丟失大約晚10年,即自50~60歲開始,丟失率為每年0.3%~0.6%,均呈線性,其發生機制不清楚,可能與骨形成減少有關。這種骨丟失的后果是骨小梁變細,不發生骨小梁的穿孔性變化。
(2)與絕經相關的骨丟失:不論年齡,婦女一旦絕經,體內的雌激素即急劇下降,骨丟失呈對數增加,骨小梁變細、變薄、乃至斷裂(穿孔)。雙側卵巢切除術后,卵巢來源的性激素全部消失,骨丟失速度更快,此時脊椎骨丟失是四肢骨的兩倍,丟失率高達每年4%~5%,持續5~10年后,骨丟失速度才減慢。四肢骨的骨丟失慢,丟失的持續時間也長。
動物試驗及臨床觀察證實,去卵巢動物或絕經后婦女補充雌激素后,骨轉換率降低,可以有效地防止骨丟失,由此也證明,雌激素不足是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主要發病原因。
(責任編輯:家醫編輯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同房后腰痛且出血是怎么回事?
2024-10-21什么是職業性骨骼肌肉疾病
2024-10-21兩膝關節隱痛的原因及應對方法是什么?
2024-10-21鳩江區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哪家醫院靠譜?
2024-10-21滑膜炎犯了走路不能屈伸與中午喝酒有關
2024-10-21港口地區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哪家醫院好
2024-10-21夏天補鈣是否存在吸收不佳的情況?
2024-10-21東山區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哪家醫院靠譜?
2024-10-21
熱門文章
這5個頸椎病信號要警惕,怎樣預防頸椎病?
2024-10-14關節炎或會增加慢性疾病發病風險 醫生支招如何預防關節炎
2024-10-14扁平足有危害嗎?扁平足的表現癥狀
2024-10-11哪些原因導致O型腿?O型腿的危害
2024-10-11怎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日常護理需做好這些點
2024-10-11小兒佝僂病的表現癥狀和日常護理
2024-10-10佝僂病如何治療?佝僂病的病因
2024-10-09關節疼起來真要命 當心得了這個病
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