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環多年非經期有褐色分泌物,取環診為內膜息肉咋回事?
我上環約有13年了,大概5、6年前,發現在非經期總有點點滴滴的褐色分泌物,淋漓不盡。吃過消炎藥未見好轉,去年9月做了取環手術,同時醫生刮了一點子宮內膜送檢,檢查結果顯示是1.0*0.5*0.8灰褐色組織,全埋包,診斷為子宮內膜息肉。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夏虎 主治醫師
四川省婦幼保健院
三級甲等
小兒心血管內科
-
您好!子宮內膜息肉可以惡變,它與子宮內膜息肉型腺癌難以鑒別。如息肉及其鄰近組織均為癌組成,則稱為子宮內膜息肉樣腺癌;如僅部分息肉組織惡變而蒂及鄰近組織仍為良性,則稱為子宮內膜息肉惡變。因此,子宮內膜息肉摘除后仍需隨訪、觀察,建議服用人參皂苷類抗癌產品今幸(Rh2)護命素,可以激活免疫細胞功能,更利于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的康復,預防子宮內膜癌的產生。
2013-12-23 11:38
-
-
回答6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潔 主治醫師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
三級
口腔組織病理科
-
上環多年后非經期出現褐色分泌物,取環并送檢子宮內膜發現息肉,這可能由多種因素導致,如內分泌失調、炎癥刺激、局部組織增生、生活習慣及遺傳因素等。 1.內分泌失調:體內激素水平失衡,尤其是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異常,可影響子宮內膜的正常生長和脫落,導致息肉形成。 2.炎癥刺激:長期的婦科炎癥,如子宮內膜炎,會刺激子宮內膜,使其出現異常增生,形成息肉。 3.局部組織增生:子宮內膜局部的細胞過度生長和分化,形成息肉樣結構。 4.生活習慣:長期的精神壓力、作息不規律、飲食不健康等,可能影響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增加息肉發生的風險。 5.遺傳因素: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遺傳易感性,使得子宮內膜對某些刺激因素更為敏感,容易形成息肉。 子宮內膜息肉是婦科常見疾病,確診后應積極治療。患者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復查,如有異常及時就醫。
2024-12-19 04:13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有子宮內膜息肉可以行第二次宮腔鏡手術,息肉有1%左右的癌變率
2014-03-12 13:01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子宮息肉治療就是手術。如果已經生育過了,就是全子宮切除。子宮息肉惡變的幾率非常小,而且幾乎80%的女性都有或大或小的肌瘤。醫院一般都會建議摘除可以半年或者一年去復查一次B超,觀察一下發展情況就可以了。如果癌變可以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雖然西藥效果快,但極不穩定,容易復發,而且副作用大,易產生耐藥性,只治標不治本。服用中醫,如人參皂苷Rh2(護命素,高達16.2%)等藥治療扶正固本、益腎安神、補氣養血、填精生髓,增強患者免疫功能,增加食欲,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更多問題可以點我,我幫你分析一下
2014-03-11 13:01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問題分析:子宮內膜息肉有癌變的可能意見建議:子宮內膜息肉為多良性,但易復發,也有癌變的可能。凡借細長的蒂附著于子宮腔內壁的腫塊,臨床上都可稱為子宮息肉。因此,在宮腔內的息肉樣腫塊,可能是有蒂的粘膜下肌瘤、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腺肌瘤樣息肉和惡性息肉(癌或肉瘤) 子宮內膜息肉可發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齡,但常見于35歲以上的婦女。單發較小的子宮內膜息肉常無臨床癥狀,往往由于其他疾病切除子宮后大體檢查時始被發現,或在診斷刮宮后得出診斷。多發性彌漫型者常見月經過多及經期延長,此與子宮內膜面積增加及內膜過度增生有關。
2014-03-10 13:01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如果宮內膜息肉摘除,可以定期復查超聲,半年到一年左右檢查,如果目前沒有異常陰道流血,是可以不必后續治療的。
2014-03-07 13:01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