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臟腫大怎么辦
脾臟腫大怎么辦曾經治療情況和效果:2012年檢查過,脾厚0.5,現在還沒什么感覺不適;想得到怎樣的幫助:現在該怎么辦?平時應該注意些什么?、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脾腫大腹部有腫塊,且在左側明顯時,多提示為脾臟腫大.正常情況下脾臟在肋緣下不能捫及.因此,不論何種體位,凡在肋緣下可捫及脾臟時,均表示為脾腫大.引起脾臟腫大的原因,以慢性,急性反復發作的感染為多見.急性感染,可見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斑疹傷寒,敗血癥,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等,此類脾臟腫大以輕度至中度腫大為主,多數伴有壓痛,感染控制后短期內一般可恢復正常.慢性感染的疾病,包括血吸蟲病,感性性心內膜炎,梅毒,結核病等,此類脾腫大可呈中度至重度,質地堅硬,多有久居流行病區史,一般治療后不易恢復正常,特別是反復發作的感染,可引起脾臟的顯著腫大.當出現脾腫大并伴有其它癥狀時,要仔細觀察后再下結論.如伴有發熱時,且熱型為長期間歇型或馳張熱型,可考慮為急性血吸蟲病.如果出現脾臟腫大,伴發熱,貧血和出血傾向時,多考慮急生白血病.若伴不規則的周期性發熱且淋巴結和肝臟腫大的患者,多考慮為何杰金病.脾腫大伴發黃疸,考慮是否為溶血性貧血或病毒性肝炎.如果同時出現貧血,胸骨后壓痛,皮膚粘膜有出血現象時,可能為白血病或造血系統疾病.如脾腫大明顯,多昌是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的典型臨床表現.一般說來,脾腫大的發生多提示病情變化復雜,疾病較重,所以發現脾腫大后,最好去內科先進行常規檢查和血液涂片,血清學檢查,肝功能試驗及其它各項化驗,檢查,盡早進行診斷,盡早進行病因治療.
2016-03-10 11:43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脾臟內B超檢查發現有64*60厘米水腫,人平常易疲勞,請問專家可能屬何種病以上是對“脾臟腫大怎么辦”這個問題的建議,希望對您有幫助,祝您健康!
2016-03-10 00:07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引起脾大的原因有:(1)感染性脾大。各種急、慢性感染如傷寒、副傷寒、黑熱病、血吸蟲病、瘧疾、病毒性肝炎、敗血癥、晚期梅毒等.(2)郁血性脾腫大。斑替氏綜合征、肝硬化、慢性心力衰竭致心原性肝硬化、慢性縮窄性心包炎、門靜脈或脾靜脈血栓形成。(3)增生性脾大。見于某些血液病如白血病、溶血性貧血、惡性淋巴瘤等。(4)其它。脾臟惡性腫瘤較罕見、脾臟囊腫、播散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結節性多動脈炎、高雪氏病等。因脾臟大原因較復雜,除少數人為生理性外,都應在醫生指導下尋找病因,并要定期復查。
2016-03-09 21:28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您好!正常人的脾臟從肋下不能觸摸到.肝硬化時因門靜脈高壓,脾臟血液回流受阻,脾臟逐漸腫大,同時脾臟也發生增生性腫大.脾臟腫大,多為正常的2~3倍,腫大明顯者,脾臟下緣可達到平臍或臍下水平,一般脾腫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增大.如果上消化道大出血或通過手術后門靜脈壓下降,則脾臟可縮小.腫大的脾臟質地較硬,無壓痛.但也有少部分肝硬化門脈高壓患者始終無脾腫大.脾功能亢進是指腫大的脾臟對血細胞產生破壞和隔離作用,血中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數量減少,一般血小在正常狀態下一般摸不到脾臟,如果仰臥或右側臥位可能觸摸到脾臟邊緣即可認為是脾大,近年來B超在臨床的廣泛應用,發現了一大批用手摸不到的“脾大”,在健康體檢中B超顯示脾大者約占15%左右,其中絕大部分是用手摸不到的,B超顯示脾大是經過實際測量的,即是真正的大,能較早地顯示脾增大,當用手能觸及脾臟時,脾臟已增大到一倍以上.引起脾臟腫大的原因有:(1)感染性脾大.各種急,慢性感染如傷寒,副傷寒,黑熱病,血吸蟲病,瘧疾,病毒性肝炎,敗血癥,晚期梅毒等.(2)郁血性脾腫大.斑替氏綜合征,肝硬化,慢性心力衰竭致心原性肝硬化,慢性縮窄性心包炎,門靜脈或脾靜脈血栓形成.(3)增生性脾大.見于某些血液病如白血病,溶血性貧血,惡性淋巴瘤等.(4)其它.脾臟惡性腫瘤較罕見,脾臟囊腫,播散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結節性多動脈炎,高雪氏病等.因脾臟大原因較復雜,除少數人為生理性外,都應在醫生指導下尋找病因,并要定期復查.
2016-03-09 18:14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尹君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你好,根據你的描述,建議進行手術治療,祝你健康.
2016-03-09 17:17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