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問題
病情描述(發病時間、主要癥狀等):我是一個大學生,經歷過一次較大的手術...休學3個月..在要上學的時候患上焦慮癥,我做一些事喜歡逃避,一直沒有什么明確的目標,喜歡隨大流一起玩....做過心理咨詢,醫生說我的焦慮來自與學業和未來的壓力(我沒意識到)她叫我學會面對,開始規劃自己的人生,列一些計劃....我突然感覺自己要做的好多,但是我不知道從何做起,還是很迷茫...我該從哪些開始改正從哪些開始做起?.希望有經驗的過來人給點我經驗!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結合國內外專家的觀點,根據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標準如下:1、大學生智力正常且充分發揮。智力是指人的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人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思維能力和實踐活動能力等的的綜合,是人在經驗中學習或理解的能力、獲得和保持知識的能力,迅速而又成功的對新情景作出反應的能力,運用推理有效地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智力正常是大學生學習、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大學生勝任學習任務、適應周圍環境變化需要的心理保證,因此,是衡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標準。一般來說,大學生的智力是正常的,甚至相對與同齡人,其智力總體水平較高,因而衡量大學生的智力,關鍵在于看大學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地、充分的發揮了效能。大學生智力正常且充分發揮的標準是: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探索興趣;智力結構中各要素在其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中都能積極協調地參與并能正常地發揮作用;樂于學習。此外,一些非智力因素包括理想、興趣、愛好等也是構成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2、情緒健康情緒健康的主要標志是情緒穩定和心理愉快。這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因為情緒在心理變態中起著核心的作用,情緒異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大學生的情緒健康應包括以下內容:(1)愉快情緒多于不愉快情緒,一般表現為:樂觀開朗,充滿熱情,富有朝氣,滿懷信心,善于自得其樂,對生活充滿希望;(2)情緒穩定性好,善于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既能克制約束,又能適度宣泄,不過分壓抑,使情緒的表達既符合社會的需求,也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時間和場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緒表達;(3)情緒反應是由適當的原因引起的,反應的強度和引起這種情緒的情境相符合。3、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種有目標的活動時,所進行的選擇、決定與執行的心理過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現出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都有自覺的目的性,能適時地作出決定并運用切實有效的方法解決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應方式,能在行動中控制情緒和言行,而不是頑固執拗、言行沖動、行動盲目、輕率魯莽,或害怕困難、意志薄弱、優柔寡斷。4、人格完整人格在心理學上指個體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人格完整就是指有健全統一的人格,即個人的所想、所說、所做都是協調一致的。大學生人格完整的主要標志是:(1)人格結構的各要素完整統一;(2)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3)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5、自我評價正確正確的自我評價乃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大學生是在與現實環境、與他人的相互關系中,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認識自己的。一個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對自己的認識應比較接近現實,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優點感到欣慰,但又不至于狂妄自大;對自己的弱點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棄,而是善于正確的“自我接受”。6、人際關系和諧社會的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大學生也同樣離不開與人打交道。和諧的人際關系既是大學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大學生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和諧表現為:(1)樂于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知心朋友;(2)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3)能客觀評價別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長補己之短;(4)寬以待人,樂于助人;(5)積極的交往態度多于消極態度;(6)交往動機端正。7、適應能力強較強的適應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不能有效處理與周圍現實環境的關系是導致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能和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對社會現狀有較清晰正確的認識,思想和行動都能跟得上時代的發展步伐,與社會的要求相符合。當發現自己的需要愿望與社會需要發生矛盾時,能迅速進行自我調節,以求和社會的協調一致,而不是逃避現實,更不是妄自尊大,一意孤行,與社會需要背道而馳。8、心理行為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征在人的生命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都有相對應的不同的心理行為表現,從而形成不同年齡階段心理行為模式。大學生應具有與年齡和角色相應的心理行為特征。心理健康的大學生精力充沛、思維敏捷、情感活躍,與之相適應,行為上應該表現為朝氣蓬勃、熱情洋溢、生龍活虎、反應敏捷、勇于探索、勤學好問。如果出現那種所謂的“少年老成”、萎靡不振、喜怒無常,或過于幼稚、過于依賴等現象,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傊?,若經常嚴重的偏離這些心理行為特征,則有可能是心理異常的表現。
2016-01-14 14:44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坦然面對。心理健康也跟身體健康一樣,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出現心理困惑只是成長正常狀態,沒有問題哪有成長可言,因而不必大驚小怪、怨天憂人。調整生活規律。很多時候,只要將自己習慣了的生活規律稍加調整,就會給自己整個的精神面貌帶來煥然一新的感受。所謂的心理問題也隨之輕松化解了。應豐富心理知識,增強心理健康意識,學習心理調節的基本技能并力求訓練和提高自身心理素質。
2016-01-14 13:12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1、大學生心理問題客觀方面 與國中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目的是為今後繼續深造或就業做準備;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建設祖國的高級專門人才。中學課程幾年一貫學習僅有的幾門高考課程,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新大學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大學生心理問題就開始慢慢呈現。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人際關系較中學時代要復雜。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邕M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這對年齡僅有十七八歲的新生來說,是極不習慣的容易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 ?)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班裏事情多,社團活動多,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也是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一個因素?!?、大學生心理問題從主觀方面 新生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著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愿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適應新環境能力不強的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如下心理問題: (一)是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因為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夸獎,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松懈了斗志,終日悠哉游哉,認為自己是中學的尖子,大學裏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二)是失望與失寵感。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於理想化、神秘化,入學後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從而心理問題開始出現問題?! ?三)是松氣情緒與歇腳心理。有的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後奮斗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心理問題就開始產生了,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松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 ?四)心理問題是畏首畏尾。因為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後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學習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有礙個性發展。
2016-01-14 08:22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勇敢做自己!這雖然是我們宿舍人常說的一句玩笑話。但是卻很實用。雖然我是個樂觀的人,但有時也難免產生自卑心里!我當團支書的時候,與我搭檔的班長也是像你舍友那樣的牛人,看她在臺上滔滔不絕我也很有壓力,但是,人活著不是該往高處走么?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圍內向他學習吧。就算是偷偷開始也好!最后再送你一句話:知恥而后勇!加油!
2016-01-14 04:07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心理問題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內在精神因素準確的說是大腦中樞神經控制系統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它會間接的改變人的性格、世界觀及情緒等。
2016-01-14 03:26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