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嬰兒出生 4 天出現黃疸值 25 的情況,治療通常包括光照治療、藥物治療、補充營養、密切監測以及必要時的換血治療等。 1. 光照治療:通過藍光照射,使膽紅素發生結構改變,易于排出體外。這是常用且有效的治療方法。 2. 藥物治療:比如苯巴比妥,能誘導肝酶活性,促進膽紅素代謝;雙歧桿菌等益生菌有助于調節腸道菌群,減少膽紅素的重吸收;茵梔黃口服液也有一定的退黃作用。但藥物使用需遵醫囑。 3. 補充營養:保證嬰兒充足的能量攝入,有助于膽紅素代謝。 4. 密切監測:定期檢測膽紅素水平,觀察黃疸變化,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5. 換血治療:若黃疸嚴重且進展迅速,可能需要進行換血治療,以快速降低膽紅素水平。 總之,對于黃疸值較高的嬰兒,應綜合多種治療方法,并在治療過程中密切關注嬰兒的身體狀況,確保治療安全有效。
2024-12-12 06:34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你好,根據你所描述的情況,是屬于黃疸的表現,建議可以到醫院做個血象檢查。對于黃疸,可以采取食療進行調理,丹參,靈芝,田雞(青蛙)。將田雞去皮洗凈同煲湯,鹽調味飲湯食肉。適用于陰黃。
2015-12-04 18:43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新生兒黃疸治療(藍光照射)黃疸又稱黃膽,俗稱黃病,是一種由于血清中膽紅素升高致使皮膚、黏膜和鞏膜發黃的癥狀和體征。某些肝臟病、膽囊病和血液病經常會引發黃疸的癥狀。通常,血液的膽紅素濃度高于2-3mg/dL(34-51)時,這些部份便會出現肉眼可辨別的顏色。 西醫藥治療 1光照療法:新生兒裸體臥于光療箱中,雙眼及睪丸用黑布遮蓋,用單光或雙光照射,持續24——48小時,膽紅素下降到7毫克/公升以下即可停止治療。 2酶誘導劑:常用苯巴比妥,劑量:5——6mg/kg/日 能自愈多喂糖水可使黃疸加快消退,不必治療。但遇黃疸較嚴重時應予光療并作進一步檢查,以防夾雜病理性黃疸。 濕熱型黃疸可見到小兒皮膚黃而鮮明,其色如枯色,伴見發熱、煩躁、啼哭、口渴、嘔吐、尿黃、便秘等癥狀,常用茵陳、梔子、大黃、黃芩、車前子、竹茹、陳皮等中藥治療,伴見高熱、煩躁喘促,或抽搐、或昏迷,并且有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癥狀。此型—般病情較重,多為核黃疸病人。中成藥可灌服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湯藥可用水牛角、生石膏、炒梔子、黃連、茵陳、菖蒲、大黃、鉤藤等藥,水煎服。若患兒已昏迷則中藥灌不進去時,可用茵陳、梔子、大黃、甘草煎湯,保留灌腸,一日一次,或采用針灸,西藥搶救等辦法綜合治療。 瘀滯型黃疽可見面目及全身發黃,黃色較深且晦暗,并逐漸加重,身體消瘦,飲食減少,大便溏稀,并伴有皮膚出血而見瘀斑瘀點等,中醫認為此為熱邪深入,傷及脾胃,瘀阻血分,因此治療要活血化瘀,養肝健脾,中藥可用柴胡、赤芍、白芍、當歸、桃仁、紅花、川芎、佛手、陳皮、茯苓、山藥、雞血藤等藥物。 脾濕型黃疸的小兒皮膚發黃,日久不易退,其色晦暗,面色無華,體質消瘦,乏力納少,大便溏軟,四肢欠溫,治療可用健脾化濕、和中之法,中藥可用茵陳、白術、干姜、黨參、山藥、茯苓、佛手、菖蒲、郁金、焦山楂等,中成藥可用健脾丸,地茵合劑等。
2015-12-04 11:10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病例分析:次值很高,首先需要明確病因,是否存在溶血情況。需要藍光,白蛋白,可能還需要換血治療。根據醫生檢查結果聽從醫生治療建議。意見建議:立即住院治療,聽從醫生建議。
2015-12-04 07:10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