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附件炎轉急性,治療無效,求良策
半年前婦檢得知慢性附件炎,治療(桂枝茯苓)無效,倆個月后急性發作(輸卵管左側積液,子宮附件無明顯變異)。2月25日,2月27日各液一次,不通。3月23日換醫院,小腹熱痛(桂枝茯苓,圣諾安)4月16日(驗血子宮內膜異位,促卵泡生成素12。06桂枝茯苓,媽富隆)無效,5越6日造影。請求最佳治療。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慶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慢性附件炎急性發作治療困難,可能與感染未控制、治療不規范、個體差異、合并其他疾病、生活習慣等有關。 1. 感染未控制:病原體可能對所用藥物不敏感,需要進行藥敏試驗,選擇更有效的抗生素,如頭孢曲松鈉、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 2. 治療不規范:用藥劑量不足、療程不夠都可能影響療效。應嚴格按照醫囑用藥,足療程治療。 3. 個體差異: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同。必要時可考慮聯合物理治療,如超短波、紅外線等。 4. 合并其他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癥可能影響治療效果,需同時針對子宮內膜異位癥進行治療。 5. 生活習慣:治療期間未注意休息,過度勞累,或飲食不規律、不注意個人衛生等,都可能影響康復。要保持充足睡眠,均衡飲食,注意個人衛生。 慢性附件炎急性發作的治療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患者應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調整生活習慣,以促進康復。
2025-01-08 23:45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你好:小孩睡覺出汗多考慮缺鈣,你最好先化驗微量元素檢查,等檢查結果出來在看是否缺鈣,缺多少,這樣就有把握性如何進補。
2015-11-26 09:50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您好,用藥是沒有用的,對于輸卵管的問題必須通過手術解決問題,而且手術選擇最佳的是宮腹腔鏡聯合手術,所以介于您現在的情況具體對比的治療如下,您可以作為參考:輸卵管阻塞的治療1、藥物治療。引起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的輸卵管炎主要是慢性炎癥,因此大多數醫療機構采用藥物尤其是中醫中藥治療,但療效欠佳。2、手術治療。(1)輸卵管通液術:從月經干凈3天后可以進行。將慶大霉素16萬單位,2普魯卡因2毫升,地塞米松5毫克,α-糜蛋白酶5毫克溶于20毫升生理鹽水中,經輸卵管通液導管注入宮腔。隔日1次,至排卵期前停止治療。可連續治療2~3個月經周期。此療法仍為多數醫療機構所采用,但療效差,假陽性率高。(2)常規手術治療:對保守治療無效者可對病變輸卵管行輸卵管造口術、粘連分離術、輸卵管吻合術、子宮輸卵管植入術等。常規手術切口大,術后恢復慢。安太療法宮腔鏡下輸卵管口插管疏通術對輸卵管近端阻塞和輸卵管管腔部分粘連的治療效果好,而腹腔鏡手術對盆腔粘連和輸卵管遠端阻塞效果好。因此,二者聯合檢查與手術可以優勢互補,能同時觀察和治療宮腔內和腹腔內的病變,使治療更加有效。二者聯合檢查與手術是目前診治宮腔內和腹腔內不孕因素的最佳方法。
2015-11-26 09:33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您好:輸卵管根據形態由內向外分為四部分:間質部、峽部、壺腹部、傘部。在臨床上,有80的不孕癥患者是由于輸卵管因素而造成。輸卵管阻塞常因人工流產、自然流產、藥流、引產、不潔性交、盆腔感染等引起輸卵管壁粘連、充血、水腫而阻塞,導致精子與卵子不能夠結合,最終導致不孕癥。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子宮內膜生長在子宮腔以外的任何部位所引起的婦科疾病。如在卵巢、子宮骶骨韌帶、子宮下段后壁漿膜層、子宮直腸陷窩以及乙狀結腸的盆腔腹膜等處,亦可在子宮肌層發生,故臨床上將子宮內膜異位癥分為外在型子宮內膜異位癥和內在型子宮內膜異位癥。可以通過手術的方式解決,具體情況可到醫院詳細檢查。如果您還有疑問,請隨時與我們聯系。祝您健康!
2015-11-26 07:30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子宮內膜異位癥?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在子宮被覆面以外的地方生長繁殖而形成的一種婦科疾病。在正常情況下,子宮內膜覆蓋于子宮體腔面,如因某種因素,使子宮內膜在身體其他部位生長,即可成為子宮內膜異位癥。這種異位的內膜在組織學上不但有內膜的腺體,且有內膜間質圍繞。在功能上隨雌激素水平而有明顯變化,子宮內膜異位癥即隨月經周期而變化,但僅有部分受孕激素影響,能產生少量“月經”而引起種種臨床現象。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表現有時與病變程度很不相符,臨床表現很嚴重的患者,其病變可能是輕度的或局限的,而病變廣泛甚至盆腔解剖結構嚴重變形的患者,其臨床表現卻很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