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月經期縮短、經血量多、小腹經常疼痛且宮頸糜爛 3 度,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如內分泌失調、子宮腺肌病、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盆腔炎等。 1. 內分泌失調:體內激素水平失衡,可影響月經周期和經血量。需要通過性激素六項檢查明確,治療可能包括調整生活方式、使用激素類藥物如黃體酮、戊酸雌二醇等。 2. 子宮腺肌病:子宮內膜腺體及間質侵入子宮肌層,導致子宮增大、痛經、月經異常。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如達那唑、孕三烯酮等;嚴重時需手術。 3. 子宮肌瘤:子宮平滑肌組織增生形成的良性腫瘤。根據肌瘤大小、位置等,治療可選擇藥物如米非司酮、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等,或手術切除肌瘤。 4. 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局部過度生長所致。小的息肉可能無癥狀,大的可引起月經失調。可通過宮腔鏡手術切除。 5. 盆腔炎:盆腔組織的炎癥,可導致下腹疼痛、月經紊亂。治療多采用抗生素,如頭孢曲松鈉、甲硝唑等。 出現這些癥狀應及時就醫,進行詳細檢查,明確病因后采取針對性治療。同時,要注意個人衛生,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2025-01-06 03:31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孟慶福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痛經是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最常見主訴。表現為周期性的月經前后及行經時的疼痛,開始時往往持續1—2天,以后逐漸延長且疼痛進行性加重,需要鎮痛治療,可伴有出冷汗、惡心嘔吐、里急后重等癥狀。疼痛的程度與病灶的大小無直接關系,但病灶的部位卻與疼痛的表現有關,腹膜上的病灶尤其闊韌帶后葉外側常表現為下腹進行性疼痛,宮骶韌帶上病灶易引起性交痛,直腸子宮陷凹及盆腔腹膜與直腸相連接病灶易致經期排便次數增多,腹痛及腹瀉等,卵巢的病灶多表現為囊腫,其內含有陳舊性血液,稠而呈褐色似巧克力液,平時可無疼痛表現,但如果發生囊壁破裂,內容物流出,可引起急性腹痛,出現腹膜炎征象,重者可發生休克,若流出量少而反復發生,將導致四周纖維化粘連而固定。出血是內膜異位癥的另一常見主訴。子宮肌腺病表現為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等,且呈進行性加重趨勢;非子宮部位的內膜異位病灶可引起異常出血,如膀胱輸尿管內病灶可引起經期血尿,或輸尿管受阻而出現腎盂積血、積水等。
2015-11-22 13:55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1)痛經:月經期間異位內膜充血、水腫和出血,刺激了所在臟器而產生月經期劇烈腹痛。 2)不孕:病人常因不孕而求易。 3)月經失調:常經量多、經期長或周期紊亂。 4)性交疼痛:盆腔內異位的子宮內膜常在子宮直腸窩形成結節性病灶,當性交中子宮頸碰撞及子宮上提升而引起疼痛。 可分為藥物與手術。手術治療適應于卵巢巧克力囊腫直徑較大時,但手術容易引起內分泌功能紊亂,并且對未結婚的婦女不適宜。藥物治療就是服用婦還丹,能達到良好效果。
2015-11-22 13:54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