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一日三餐要怎么吃最有益健康呢?有很多人都有少吃飯多吃菜的習慣,認為這樣是最有益健康的,真的是這樣嗎?同時,還有很多食物容易造成我們上火,所以也要多注意。下面為大家具體介紹一下飲食上要注意的是什么吧。
一日三餐怎么吃好
站著吃飯和坐著吃飯。很多文章中我們可能會看到站著吃飯和坐著吃飯哪個更健康的討論,我們大多數人都感覺站著和坐著吃飯沒什么感官上的差別。實際上,研究表明,站著吃飯可能確實更有利于健康。
吃飯說話和悶頭吃飯。傳統上,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吃飯不許說話,不許看電視,專心悶頭吃飯。實際上,適當的說話可以降低吃飯的速度,等于是變相的降低了食道和胃的負擔。
飯前喝湯促消化。習慣上,我們一般都是在吃飯的時候或者飯后再喝湯,或者也有飯和湯澆著一塊吃的,實際上這可能和飲食習慣也有關系,不能籠統的認為哪個一定更好。但飯前喝湯確實是比較科學的飲食習慣。
先吃愛吃的食物。這點比較有趣,一般我們吃喜歡的食物時都會心情大好,也真是因為如此,先吃喜歡吃的食物可以提升食欲,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和腸胃蠕動。
“豬油”也得適量吃。精煉植物油確實在很多方面比動物油脂更健康。但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動物油脂可在體內貯存,使人們皮膚光滑滋潤,頭發烏黑發亮,尤其是使少女們肌體圓潤而充滿曲線美。一般情況下,日常生活中兩者混食。
別迷信晚上可以不吃飯。很多地方我們都能看到晚上要吃得少的言論,因此也就片面的生出了:晚飯可以不吃的言論。尤其是很多減肥的人,放棄晚飯基本是共識。或許,確實,可能對減肥是有一定幫助的,但一定是弊大于利的。遠遠不如合理飲食加科學的運動來的作用大。
少吃飯多吃菜好嗎
米飯以及面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它們既經濟又能直接轉化為熱量。我們華夏民族從古至今一直是把米飯以及面食作為必要的食物,一個民族的飲食生理習慣和營養吸收規律,是經歷了上萬年的生命演變的過程而形成的。谷類食物含有的碳水化合物,在為人體提供能量外,還是B族維生素的主要來源。主食地位的改變,一個明顯的危害就是易導致維生素B1的缺乏。
從人體的物質結構來說,碳水化合物正是我們身體所需的主要“基礎原料”。再從消化學的角度來說,在合理的飲食中,一天人所需要的總熱能的50%至60%來自于碳水化合物,而且同菜中的大魚大肉相比,主食要容易消化得多。為什么我們天天吃米面都吃不厭,然而大魚大肉連續吃上三天就要倒胃口呢?這是因為大魚大肉味重、色重,并且重油,吃多了就會給腸胃造成極大的負擔,腸胃會產生極大的反感和刺激。
有些人認為,多吃蔬菜不是壞事,但是蔬菜是“吃”油的,許多蔬菜是用大量的油炒成的,有的菜就像泡在油里。這樣吃下去,就容易得高血壓、心血管病和肥胖病。
所以少吃飯多吃菜不一定是好事情,主食里有很多的營養成分,這個是蔬菜里面沒有的,所以少吃飯多吃菜就沒辦法給身體補充足夠的營養,我們日常的飲食應該遵循均衡的飲食原則,各種的食物都要吃一點,這樣對身體才是好的。
最后,再來了解了解哪些食物容易造成上火吧。
哪些飲食習慣易上火
喝水少,感覺要“冒火”。身體由于各種因素缺水從而導致體液晶體滲透壓升高,感受器將信號報回中樞產生渴感,從而會有要“冒火”的感覺。此時,應該及時補充水分。
吃完某些食物,喉嚨痛、有異物感。首先考慮是否過敏,國內最常見的是香瓜以及部分堅果,如果是的話下次避免。此外,剛出鍋的高溫食物加上酒、麻辣的刺激也易使咽部黏膜充血、淋巴濾泡增生,吞咽時產生異物感。食物應溫熱入口,避免太燙,并多喝水。
吃海鮮,身上瘙癢。最常見的原因是海鮮不新鮮了,如果吃新鮮衛生的海鮮也會出現這類癥狀,那應該是對海鮮蛋白質過敏,應避免食用。
吃瓜子,嘴里起水泡。這種烤的食物往往太干太咸,一方面過于粗糙劃傷口腔黏膜,另一方面形成局部高滲透壓脫水造成炎癥。吃此類食物時應盡量選原味的,最好不要直接用口嗑,并控制每次吃的量。
健康的身體狀況離不開合理的飲食習慣哦。
(責任編輯:潘瑋璐 )
工作太繁忙、周末或節假日時睡懶覺,這樣會直接忽略早餐或晚餐,維持一日兩餐的飲食模式。偶爾一兩次沒有問題,但長久下去卻會讓體內缺乏所需營養……詳細>>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們在餐桌上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少吃飯,多吃菜,飯沒有營養,營養都在菜里。”從表面上來看這似乎很有道理,然而,……詳細>>
人都要一時三餐,但是現在人吃飯都講究速戰速決,什么方便吃什么,更不會講究營養搭配。其實一天三餐每一餐都應該合理的搭配,既保證美味,又能夠……詳細>>
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一日三餐,但三餐吃什么才營養才健康你真的知道嗎?有人精心搭配,有人隨意解決,不餓肚子就好。可如果長時間的隨意搭配一日……詳細>>
一些人或為了減肥,或者為了所謂的“健康理念”,會選擇少吃主食,多吃菜的飲食方式,以為能夠達到自己理想的效果。其實,這是一種誤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