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節氣過后漸入深秋,此時易誘發胃腸病或使舊有的胃腸病復發。中醫認為,秋分應養生宜養脾胃。那么秋分有什么方法有助脾胃安度秋季嗎?食療和艾灸如何搭配可達到脾胃保健的功效?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不吃過涼、過燙、過硬、過辣、過黏食物,避免暴飲暴食,戒煙限酒。此外,不論是西瓜還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的陽氣。中醫養生學家還提倡在秋季期間每天早晨吃粥,如明代李挺認為“蓋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在配制這些粥品食療時,不妨選用一些中藥,如枸杞、懷山藥、黃芪、黨參、茯苓、丁香、豆蔻、桂皮等,可以提高保健強身、預防疾病的功效。
[詳細]
俗話說“傷春悲秋”,這個節氣更容易觸發抑郁情緒,尤其是中老年人。若是不注意精神養生,身體就容易出毛病。那么為什么秋季特別容易使人傷感?有什么方法可以緩解中老年人的抑郁情緒?中醫認為從“天人相應”來看,肺屬金,與秋氣相應,肺主氣司呼吸,在志為憂。肺氣虛者對秋天氣候的變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風冷雨、花木凋零、萬物蕭條的深秋景況,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涼、垂暮之感,易產生抑郁情緒。因此,秋季注重調攝精神為養生之要務。否則,“思為脾志,敏感多疑則過思,過思則傷脾。”傷脾則會出現因供血不足而引起的頭昏、乏力、心慌等一系列所謂“心衰”的癥狀。
[詳細]
中醫認為,秋分時節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附向收斂、閉藏,秋分以后,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那么人們在睡眠方面,應做好哪些的調整?
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祖國醫學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要適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因此,秋季要特別重視保養內守之陰氣,起居睡眠有其原則。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