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周家仙 副主任藥師
浙江工業大學醫院
一級
藥劑科
-
腸炎是指腸道發生炎癥性病變,多由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感染,或免疫、遺傳、飲食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等癥狀。 1.病因: 感染:如細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病毒(輪狀病毒、諾如病毒等)。 免疫異常:自身免疫性疾病導致腸道炎癥。 遺傳因素:某些基因突變可能增加腸炎發病風險。 飲食不當:長期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 藥物副作用:部分藥物可能損傷腸道黏膜引發炎癥。 2.癥狀: 腹痛:多為臍周或下腹疼痛,可為隱痛、絞痛等。 腹瀉:輕者每日數次,重者可達數十次。 黏液膿血便:炎癥嚴重時可見。 里急后重:總有排便不盡感。 發熱:炎癥反應可導致體溫升高。 3.檢查: 大便常規:了解有無白細胞、紅細胞等。 腸鏡:直觀觀察腸道黏膜病變。 血常規:判斷有無感染及貧血。 4.治療: 抗感染治療:針對病原體選用合適的抗生素。 調節腸道菌群:如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等。 止瀉:蒙脫石散等。 對癥治療: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 5.預防: 注意飲食衛生,避免不潔食物。 規律飲食,均衡營養。 加強鍛煉,增強體質。 總之,腸炎是一種常見的腸道疾病,若出現相關癥狀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后進行規范治療,并注意預防復發。
2024-11-15 04: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