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預防自殺傾向的產生,需關注心理健康、建立良好人際關系、保持規律生活、及時治療疾病、營造安全環境等。 1.心理健康:重視自身情緒變化,學會調節壓力和負面情緒,可通過冥想、運動等方式緩解。 2.良好人際關系:與親朋好友保持密切聯系,遇到困擾及時傾訴,獲得支持和理解。 3.規律生活:保持充足睡眠,合理飲食,適度運動,有助于維持身心平衡。 4.及時治療疾病:如患有抑郁癥、焦慮癥等精神疾病,要積極配合治療,遵循醫囑用藥,如舍曲林、氟西汀、帕羅西汀等。 5.營造安全環境:避免接觸可能導致自殺的危險物品,如刀具、藥物等。 總之,預防自殺傾向需要個人、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關注身心健康,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為生命安全保駕護航。
2024-11-24 16:30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潘集陽 主任醫師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三級甲等
精神醫學科
-
自殺行為是在風險因素和保護因素消長的影響下,個人素質和應激相互作用的產物,是心理、社會和生物等多種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行為。影響自殺的因素多種多樣,因此,自殺的治療和預防也涉及許多方面。其中動員社會各階層共同識別、評定那些自殺的高危人群,糾正對自殺者的偏見和錯誤認識,提高全民心理素質,對自殺者提供及時有效的治療,加強農藥、精神藥品、武器等管理是預防自殺的重要環節。 自殺的一般預防措施包括及時發現自殺跡象,糾正對自殺的錯誤認識,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減少自殺工具的可獲得性,建立預防自殺的專門機構等。
2024-11-25 08:25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自殺行為? 自殺行為分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自殺行為是指有意識,自愿地直接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廣義的自殺行為是指包括故意自傷行為和吸毒酗酒等自我毀滅的“慢性自殺”行為。人們通常說的自殺行為常常指狹義的自殺行為。自殺的分類:自殺觀念,自殺未遂,自殺死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