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最容易患上肩周炎 肩周炎要知道的4個誤區
據臨床觀察及病理分析認為,外力損傷也是引發肩周炎的一個主要原因。肩關節活動時,同一塊肌肉,往往同時受到幾個不同方式作用力的疊加,使肌力矢量變化頻繁,更成為軟組織容易損傷的條件。
肩周炎最容易在這兩類人當中蔓延
1、教師易患肩周炎
慢性累積性疲勞損傷系指在長期的周而復始的重力作用下,雖然受力一般仍在肩關節軟組織強度內,但組織出現了慢性疲勞,強度和韌性即下降,有的表面無特殊變化,但內部組織結構已出現損傷或病理改變。
例如:教師工作,每日寫教學方案和上課寫黑板字,耗力并不大,但是卻需要肩臂許多肌肉參與協調,所以易引起肌肉、肌腱等軟組織疲勞。長期的累積,即可發生內部的慢性損傷,成為易患肩周炎的因素。
2、老人易患肩周炎
50歲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當存在著生理的一過性自主神經、內分泌系統紊亂時,有新陳代謝障礙和軟組織退行性變,對于損傷反應不易修復,進一步發展,可致肩部某些肌肉疼痛性痙攣,廢用性萎縮。特別是炎性組織的異常修復、粘連等,最終可導致肩關節功能障礙,形成典型的肩周炎。
肩周炎要知道的4個誤區
誤區一:肩痛就是肩周炎。在門診中我發現很多人一有肩痛癥狀就以為得了肩周炎。事實上,真正的肩周炎發病率僅占肩痛病人的2%~5%,而肩袖損傷和肩峰撞擊癥的發病率高達85%。很多上肢運動,如打羽毛球、乒乓球易導致肩袖損傷,常被誤認為肩周炎,患者常希望通過按摩、理療來減輕癥狀,卻久久無法康復,甚至病情加重。由于肩袖損傷和肩周炎都有肩關節疼痛和活動受限癥狀,鑒別存在一定困難。建議如果出現患肢上舉無力,高舉過頭頂時疼痛明顯,被動活動范圍大于主動活動范圍等情況,就需要高度懷疑肩袖損傷,需到骨科或運動醫學科就診。
誤區二:早期癥狀較輕,不用太在意。肩周炎早期癥狀為經常性肩關節疼痛、活動不利、有僵硬感、局部畏寒、夜間疼痛明顯,疼痛可向頸項及上臂放射。隨后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日漸加重,早期為疼痛引起,中期為肩關節出現粘連所致,后期常有局部肌肉僵硬、萎縮、肩峰突起等。早期癥狀一般很少引起重視,很多人由于懼怕疼痛而不敢多活動關節,久而久之導致肩關節各方向的活動均受限,以外展上舉最為嚴重,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且伴有持續性疼痛不適。這時肩關節周圍已經廣泛粘連形成“凍結肩”,后期疼痛逐漸減輕,但頑固的活動障礙會一直伴隨患者。
誤區三:治療不分期。肩周炎分期不同,治療方法完全不同。肩周炎分為疼痛期、凍結期、恢復期。在疼痛期,病人的疼痛癥狀較重,治療主要是以解除疼痛,預防關節功能障礙為目的。緩解疼痛可采用吊帶制動方法、休用封閉療法或間動電療法。必要時可內服消炎鎮痛類藥物,外涂解痙鎮痛酊劑等。此時,一般不宜過早采用推拿、按摩,以防疼痛癥狀加重。凍結期的主要問題是關節功能障礙,治療重點以恢復關節運動功能為目的。可采用理療、推拿、按摩、醫療體育等多種措施。除了被動運動,病人應主動開展運動功能訓練。在肩周炎恢復期,以消除殘余癥狀為主,主要以繼續加強功能鍛煉為原則,恢復肌肉的正常彈性和收縮功能,以達到全面康復和預防復發的目的。
誤區四:怕痛不運動。治療肩周炎與骨折“制動”觀念完全不同,其治療原則就是:活動,活動,再活動。因為只有活動鍛煉才能把肩關節粘連的韌帶、軟組織一點一點撕裂開。在進行鍛煉時,想“解凍”處于“凍結”狀態的肩關節,勢必要經受“皮肉之苦”,至少要堅持兩周有效鍛煉,疼痛才能有所緩解,必要時還要配合熱療、熱敷,增加局部血液循環。為大家推薦幾個運動小方法:1。兩手抱頭法。雙腳站立與肩同寬,雙手緊抱繞后腦;兩肘拉開,與身體平行;兩肘收攏,周而復始。2。爬墻運動。取站姿,患肩向墻,手指逐漸向上爬,直至感到疼痛而不能向上。3。旋摩肩周法。取坐位,左手手掌貼于右肩,旋轉右肩50~100次,使之產生溫熱感,換手。
(責任編輯:詹遠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春天右肩摔傷至今癢痛發軟怎么回事
2024-10-24骨髓炎好了還需打石膏嗎?要注意什么?
2024-10-24小孩服用尼美舒利的頻次是怎樣的
2024-10-24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能否長期服用?
2024-10-24左腳跟骨粉碎性骨折保守治療幾年仍疼腫
2024-10-24為何治療肥大性腰椎炎會用腰息痛膠囊
2024-10-24腰間盤突出如何有效治療
2024-10-24仙靈骨葆膠囊的功效有哪些?
2024-10-24
熱門文章
出現骨轉移癌要治嗎?醫生:綜合治療可延長生存期
2024-10-25這5個頸椎病信號要警惕,怎樣預防頸椎病?
2024-10-14關節炎或會增加慢性疾病發病風險 醫生支招如何預防關節炎
2024-10-14扁平足有危害嗎?扁平足的表現癥狀
2024-10-11哪些原因導致O型腿?O型腿的危害
2024-10-11怎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日常護理需做好這些點
2024-10-11小兒佝僂病的表現癥狀和日常護理
2024-10-10佝僂病如何治療?佝僂病的病因
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