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治療肩周炎的不同方法
肩周炎一直以來都深深困擾著很多患者朋友,因此,大家都急于了解有效治療和緩解肩周炎的方法,除了傳統的藥物治療方式之外,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是中醫刮痧的方法,而對于肩周炎,刮痧又有兩種不同方法,接下來,本文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刮痧治療肩周炎的不同方法
根據病理機制分為風寒阻絡和氣血淤帶兩種辨證治治療。
一、風寒阻絡
以肩部竄痛,遇風寒痛增,畏風惡寒為主要癥狀。
(1)選穴肩髑、肩貞、臂懦、曲池、外關、手三里、阿是穴。
(2)定位肩髑: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
肩貞:在肩關節后下方,臂內收時,腋后紋頭上1寸(指寸)。
臂臑:在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當曲池與肩髂連線上,曲池上7寸。
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外關:在手背腕橫紋上2寸,尺橈骨之間,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
(3)刮拭順序:先刮肩部的肩髃、肩貞,再刮上臂三角肌下臂臑穴,然后刮上臂的曲池、手三里、外關。
(4)刮拭方法:瀉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刮拭肩部時,遇關節部位不可強力重刮,先分別刮拭肩髃、肩貞,宜用刮板角部,出痧為度。再刮上臂三角肌下臂臑穴,宜重掛,由上向下刮。最后刮上臂外側,由曲池,經手三里至外關穴,由上至下,用刮板角部刮拭,中間不停頓,30次,出痧。
二、氣血瘀滯:
以肩部腫脹,疼痛拒按,夜間為甚,舌黯或有瘀班為主要癥狀。
(1)選穴肩髃、肩髎、阿是穴、陽陵泉。
(2)定位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
肩髎:在肩部,肩髃后方,當肩關節外展時于肩峰后下方呈現凹陷處。
陽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3)刮拭順序:先刮肩部的肩髃、肩髎、肩前俞、阿是穴,再刮下肢陽陵泉穴。
(4)刮拭方法:瀉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刮拭肩部時,遇關節部位不可強力重刮,先分別刮拭肩髃、肩髎、肩前俞、阿是穴,宜用刮板角部,出痧為度。最后刮下肢內側穴,由上至下,用刮板角部重刮,30次,出痧。
治療肩周炎的6個飲食偏方
1、生山楂甘草湯
生山楂50克,桑椹50克,桑枝25克,烏梅25克,白芍20克,伸筋草20克,醋制元胡20克,姜黃15克,桂枝15克,威靈仙15克,醋制噴鼻附15克,甘草10克。水煎溫服,3日2劑,1個月為1個療程。服藥時期除共同練功外停用其他藥物或療法。舒筋通絡,祛淤行痹止痛,滑利樞紐關頭。主治肩周炎。
2、白芍湯
白芍、沙地龍各400克,制馬錢子、紅花、桃仁、威靈仙各350克,乳噴鼻、沒藥、骨碎補、五加皮、防己、葛根、生甘草各150克。將上藥共研為極細末,裝入膠囊,每粒含生藥0.2克,成人每次口服3粒,逐日3次,溫開水送服。半個月為1個療程,蘇息3天,再行下1個療程。主治肩周炎。
3、黃芪當歸湯
黃芪60克,當歸20克,桂枝12克,白芍20克,炙甘草16克,大棗10克,威靈仙120克,穿山甲6克,防風12克,蜈蚣2條,生姜10克,羌活12克。逐日1劑,水煎服。補胃氣,通經絡,散寒濕。主治肩樞紐關頭四周炎。冷痛者,加制川草、烏草各10克;兼痰濕者,加法半夏12克,膽南星10克;病久三角肌萎縮者,加制馬錢子0.3克。部分可以共同以針灸醫治。
4、山茱萸35克,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劑,病情好轉后,計量減為15克左右,煎湯或代茶服。
5、按摩手三里。用左手拇指腹按住右手三里穴,揉動1分鐘,換左手,每日3次。肩周炎的治療偏方中的按摩印堂穴。用食、拇指按住該穴,旋轉揉動,每次1分鐘,每日3次。
6、活螃蟹三只,把螃蟹在清水中泡半天,等它腹中的泥排完,從水中取出搗成肉泥后攤在粗布上,直徑不超過8厘米,肩周炎的治療偏方的貼敷法是在肩腫最疼的區域。每天晚上貼,第二天早上取掉,兩三次后疼痛即可消失。
(責任編輯:鄒華振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軟骨炎患者能否用骨筋丸膠囊治療?
2024-10-24三個月寶寶能吃葡萄糖酸鈣鋅溶液嗎?有
2024-10-24長期坐姿工作后晨起腰痛怎么辦?
2024-10-24腰椎不適能否自行用吡羅昔康片止痛
2024-10-24尿頻、尿量少伴腰痛和小腹痛是何因?
2024-10-24患膝關節骨關節炎,關節疼痛伴神經痛如
2024-10-24何處能購得益腎補骨液
2024-10-24頸椎不好能否服用骨康膠囊
2024-10-24
熱門文章
出現骨轉移癌要治嗎?醫生:綜合治療可延長生存期
2024-10-25這5個頸椎病信號要警惕,怎樣預防頸椎病?
2024-10-14關節炎或會增加慢性疾病發病風險 醫生支招如何預防關節炎
2024-10-14扁平足有危害嗎?扁平足的表現癥狀
2024-10-11哪些原因導致O型腿?O型腿的危害
2024-10-11怎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日常護理需做好這些點
2024-10-11小兒佝僂病的表現癥狀和日常護理
2024-10-10佝僂病如何治療?佝僂病的病因
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