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影《滾蛋吧!腫瘤君》的熱映,淋巴瘤這一疾病重新引起了大家的重視。熊頓用幽默詼諧的漫畫記錄了自己在患上淋巴瘤之后關于生活、情感的點點滴滴。不幸的是熊頓因淋巴瘤病情惡化醫治無效,于2012年11月16日永遠離開了人世,年僅30歲。據報道,著名央視主播羅京也是因為淋巴瘤去世,而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也因患淋巴瘤而進行了長達17個月的癌癥治療,至今仍與淋巴瘤抗爭中。[閱讀全文]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腫瘤中心副主任兼腫瘤三科主任。主要專長為惡性淋巴瘤、腎癌、惡性黑色素瘤、肺癌的綜合治療,在惡性腫瘤的化療、分子靶向治療、生物治療、淋巴瘤放免靶向治療、造血干細胞移植等方面有效豐富的臨床經驗。
淋巴瘤的發病存在中西方的差異。在我國,淋巴瘤的發病率約占所有腫瘤的5%,而美國的發病率比我國要高很多。有人認為,淋巴瘤以“瘤”字命名是因為淋巴瘤多數并非惡性。其實淋巴瘤的命名是源于醫學對“瘤”和“癌”的不同界定。醫學上把來源于上皮組織的腫瘤稱為“癌”,而來源于非上皮組織的腫瘤稱為“瘤”。淋巴瘤屬來源淋巴組織,并非來源于上皮組織,而且淋巴瘤幾乎都為惡性腫瘤,因此常被直接稱為惡性淋巴瘤。 [詳細]
因為淋巴細胞遍布于除毛發、指甲、角膜的全身各處,正是如此,淋巴癌也同樣可能發生于各個部位。淋巴細胞在體內隨血液和淋巴液不斷流動,因此淋巴瘤相對較難確定原發和繼發部位,這也為淋巴瘤的診斷增加了難度。一般臨床描述淋巴瘤時多用侵犯至某個部位,而不像其他癌癥一樣使用轉移等說法。[詳細]
據《滾蛋吧!腫瘤君》的原作者熊頓描述,自己患上的是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與央視主播羅京患的是同樣類型的淋巴瘤。張軍一主任表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見的一種,在我國,這種淋巴瘤大概占全部淋巴瘤的30~50%左右。目前對淋巴瘤的治療多數是以治愈為目標來進行的,治愈率相對高一些,而其他實體瘤如肺癌、胃癌、肝癌則較少談到治愈。[詳細]
雖然熊頓和羅京都因此逝世,其實總的來說淋巴瘤的治療相對于其他實體瘤來說算是預后較好的一類。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是一種中度侵襲性的淋巴瘤。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五年生存率可達到60%左右。[詳細]
有些腫瘤對治療的反應好,有些則差。基因突變的的程度大,治療的難度也大,預后可能也較差。羅京的治療比較規范,但也許耐藥等情況導致病情快速復發。熊頓的淋巴瘤再次復發時也被診斷為“復發難治病例”。[詳細]
李開復被診斷為濾泡性淋巴瘤四期,近期也有新聞報道他的身體已經康復。濾泡性淋巴瘤是美國最高發的一種淋巴瘤,在我國卻比較少見。雖然濾泡性淋巴瘤屬于低度惡性淋巴瘤,但目前仍然被認為是一種不可治愈的淋巴瘤。濾泡性淋巴瘤的進展較慢,病情較長,中位生存時間可長達10年以上。[詳細]
在上世紀90年代前,對早期濾泡淋巴瘤的治療原則是觀察和等待,等到腫瘤有所進展或者明顯增大時才進行治療。但90年代美羅華等藥物出現之后,治療策略逐漸有了積極性的轉變。張軍一主任介紹,雖然濾泡性淋巴瘤不可治愈,但是通過治療可以使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通過誘導緩解、鞏固、維持這三個階段的治療后,進行定期復查,如果復發再想辦法控制,整個過程可能長達十幾年。[詳細]
淋巴瘤的發病高峰在15-20歲以及50歲左右,這也就意味著中老年人和年輕人都存在較高的風險。淋巴系統是免疫系統中重要的一部分,在體內的作用就相當于公安系統在社會中一樣,起到清除體內異常細胞的防御作用。淋巴瘤就是淋巴系統本身失去功能的標志,很多疾病沒有了淋巴系統的控制就更容易發生。另外,熬夜近年也被認為是一個致癌因素,工作壓力大、長期吃垃圾食品等任何過度的生活方式都可能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如果想要預防疾病,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態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的健康和良好的心情也能幫助保護身體的免疫系統。[詳細]
主要專長為惡性淋巴瘤、腎癌、惡性黑色素瘤、肺癌的綜合治療。
淋巴瘤分類繁多
淋巴細胞有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NK淋巴細胞等多種類型,而且淋巴細胞從造血干細胞分化到成熟的任何一個階段都可能惡變為腫瘤細胞,也就可能演變為各種不同類型的淋巴瘤。因此,每一種淋巴瘤都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疾病。目前淋巴瘤有80多種分類,且臨床特征、預后都不相同,隨著研究的深入,淋巴瘤的分類還在不斷增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