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組織細胞病需要做哪些檢查?惡性組織細胞病應怎么檢查?
請問惡性組織細胞病需要做哪些檢查?沒有做過這些檢查,不大清楚,聽說這里有在線醫生解答,特來提問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孟慶福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惡性組織細胞病有可能需要做以下檢查,僅供參考: 1.外周血患者就診時血象正常者僅約10%,其余均有各種血細胞不同程度的減少(少數病例白細胞計數可增高),隨著病情的發展全血細胞減少愈趨明顯,成為本病的突出表現之一。約有半數患者在外周血片末端邊緣易找到異常細胞(特別是用濃縮法或在白細胞層)。 2.骨髓象在骨髓涂片中多數仍可見到各系正常造血組織。分析241例骨髓涂片,有66.4%骨髓呈活躍或明顯活躍;33.6%呈增生減低或重度減低。由于病變呈灶性分布很不均勻,有時多次骨髓穿刺均未能找到惡性細胞。當各種惡性細胞混雜在骨髓涂片中出現時,可呈大小不等及多形性。細胞學形態的變化國內外描述并非盡同。1964年全國血液學術會議上,根據細胞形態特點,分成下列類型: (1)異常“組織”細胞(惡性“組織”細胞):體積較大(20~40μm)外形規則或呈不規則圓形,胞質比一般原始細胞豐富,胞質深藍或淺藍色,深藍者常無顆粒,淺藍者可有少數或較多細小顆粒,可有數量不一的空泡。核可呈圓形或橢圓形,有時呈分枝狀,偶有雙核者,核染色質細致或呈網狀,核仁顯隱不一。 (2)淋巴樣“組織”細胞:如淋巴細胞大小,外形和淋巴細胞或內皮細胞相似,可呈橢圓形、不規則圓形或狹長帶有彎曲的尾巴。胞質呈淺藍色、灰藍色,含有較多細小顆粒,核常偏于一側或一端,核染色質較細致,偶見核仁。 (3)單核樣“組織”細胞:形態頗似單核細胞,但核染色較深或粗顆粒較明顯。 (4)多核巨細胞:體積甚大,直徑可達50μm以上,外形不規則,胞質淺藍無顆粒或有少數細小顆粒。通常含有3~6個核或核成分葉狀,核仁或隱或顯。 (5)吞噬細胞:體積可以很大,單核或雙核,橢圓形偏位,染色質疏松,核仁清晰,胞質中含有被吞噬的成熟紅細胞或其碎片、幼紅細胞、血小板及中性粒細胞等,一個吞噬細胞最多可吞噬20余個血細胞。 據我們觀察,認為異常“組織”細胞及(或)多核“組織”細胞有特異性診斷價值,而淋巴樣和單核樣細胞在其他疾病中也可出現,無特異性診斷意義。至于骨髓涂片中有多少異常的“組織”細胞即可診斷,一直無明確規定,1959年郁知非等報道的18例,骨髓異常“組織”占有核細胞的10.5%,最多達88%。 3.組織化學染色本病特殊細胞的細胞化學反應多表現為過氧化物酶染色陰性,蘇丹黑染色陰性或弱陽性,糖原染色多為弱陽性彌散反應;酸性磷酸酶染色多為中等度強陽性反應能被酒石酸抑制,葡萄糖醛酸酶染色弱陽性~中等陽性反應;非特異性酯酶染色陽性~強陽性反應,能被氟化鈉抑制;α-ASD氯乙酸萘酯酶和堿性磷酸酶呈陰性反應,溶菌酶染色陽性,α1-抗胰糜蛋白酶和α1-抗胰蛋白酶陽性。 4.生化檢查有62%血清谷丙轉氨酶增高;54.3%尿素氮增高;亦有部分病例乳酸脫氫酶、堿性磷酸酶升高。血清鐵蛋白含量明顯增高。 5.47.6%血沉增快,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減低。 1.病理檢查淋巴結皮膚、肝臟、骨髓等病理活檢找到惡組細胞。 2.X線胸部X射線攝片多有改變,如:彌漫性或間質性浸潤、散在的粟粒狀及小結節狀陰影,或縱隔肺門淋巴結腫大、胸腔積液等,但X射線表現一般為非特異性,而經常與并發癥同時存在。 3.CT、MRI檢查發現頭顱、腹部、肝、脾、腹膜后淋巴結及胸部等病變。 4.B超肝脾淋巴結腫大、胸腔積液、腹水等。
2016-01-24 07:06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