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復洗手等行為異常的原因及應對方法
主要有幾點:1:我經常反復洗手,時間較長。2:大便后總是用力擦,直到擦到紙上沒有一點大便為止3:穿衣,清洗,走路要遵循特殊順序。4:我不得不反復做某些事直到我認為自己已經做好為止5:一些不愉快的想法經常進入我大腦,使我很難擺脫。6:我時常擔心自己患了某種疾病7:我時常無原因計數8:我經常遲到,因為我經常沒必要地把時間花在重復做某些事或動作上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這些行為可能是強迫癥的表現,涉及強迫行為和強迫思維。包括過度清潔、重復動作、過度擔憂等。其成因復雜,如遺傳、神經生物學因素、心理社會因素等。治療方法多樣,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等。 1.成因: 遺傳因素:家族中有強迫癥患者,患病風險增加。 神經生物學因素:大腦神經遞質失衡可能導致。 心理社會因素:壓力、不良生活事件等可誘發。 性格特征:追求完美、謹小慎微的性格易患病。 環境因素:不良的成長環境有影響。 2.治療方法: 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幫助改變不良思維和行為模式。 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氟西汀、舍曲林、帕羅西汀等,但需遵醫囑。 自我調整:通過放松訓練、轉移注意力等緩解癥狀。 家庭支持: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有助于康復。 物理治療:在必要時,如經顱磁刺激等。 強迫癥是一種可治療的疾病,患者應積極面對,及時尋求專業幫助,通過綜合治療,有望改善癥狀,恢復正常生活。
2025-02-13 13:50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應養成起居有定時,生活有規律,工作學習有計劃,保持勞逸結合,有張有弛的生活習慣,改變過去的不良習慣。如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學習書畫以陶冶情操,戒煙、酒,參加輕微的體力勞動等等。保持正常的適度緊張,對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是必要的,是有利于早日恢復健康的。
2015-12-21 00:35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您好!強迫癥即強迫性神經癥是一種神經官能癥,焦慮癥的一種。患有此病的患者總是被一種強迫思維所困擾。患者在生活中反復出現強迫觀念及強迫行為。患者自知力完好,知道這樣是沒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卻無法擺脫。強迫癥多因早年生活中,教育過于嚴謹,要求過高,而逐漸形成的一種強迫人格。他們往往膽小怕事,優柔寡斷,處事執拗,拘泥教條,不善于隨機關應變,但守規矩,講信用,但缺乏創造性和主動性。森田療法的理念:森田正馬的人生態度體現在他設計的特殊治療中,一方面是對肉體和精神上的不快感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另一方面是面對客觀現實進行建設性的活動。自我療法不去試圖抵抗,就不會產生強迫想法和動作,這樣才不會感到緊張和痛苦,才能真正治好強迫癥。另外可以多參加集體性活動及文體活動,多從事有理想有興趣的工作,培養生活中的愛好,以建立新的興奮灶去抑制病態的興奮點。
2015-12-20 20:21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朋友你好!其實,除了藥物治療外,心理咨詢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它可以幫助我們調整自己的思維-行為模式,在下次遇到同樣情況時有足夠的能力應對強迫和焦慮情緒。首先我們需要區分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強迫思維是那些反復闖入、引起個體焦慮痛苦、個體主觀意愿不想要的想法、意象和沖動,比如怕臟、懷疑等,而強迫行為是為了緩解這種焦慮痛苦而做出的動作和心理活動,如清洗、檢查、腦子里確認回想等。目前國際上最受認可的是認知行為治療,其中最新的是正念行為療法。對強迫思維,區分想法和事實、知道它的存在、但不跟隨它的指令,如我腦子里懷疑自己沒把門鎖好、OK、僅此而已。對強迫行為,要知道情緒自身的生物規律、到達頂峰后會慢慢消失,因此并不需要強迫行為的幫助來緩解焦慮。正念行為療法教會我們看清想法、經歷情緒、最后心甘情愿地放棄強迫行為、并自由地選擇與自己人生大目標在同一方向上的行為。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走出強迫癥-找回美麗的日子一書,也可以看看《打破強迫怪圈的關鍵——停止強迫行為》這篇文章。希望這些信息可以幫到你!
2015-12-20 19:36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