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性取向是一個復雜的個人特征,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包括遺傳、生理、心理、社會環境和個人經歷等。性取向無法通過治療來改變,應尊重個人的選擇和權利。 1.遺傳因素:研究表明,基因可能在性取向的形成中發揮一定作用,但并非決定性因素。 2.生理因素:激素水平的差異可能對性取向產生影響,但具體機制尚不完全明確。 3.心理因素:個人的心理發展和情感經歷,如童年經歷、早期的人際關系等,可能與性取向有關。 4.社會環境:家庭氛圍、文化背景、社會觀念等外部環境也會對性取向的認知和表達產生作用。 5.個人經歷:重大的生活事件、情感挫折等個人經歷可能影響性取向的形成。 性取向是個人的一部分,應該以包容和理解的態度對待,尊重每個人的自主選擇和權利,而不是試圖去改變。同時,提供一個支持和包容的環境,有助于個體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發展。
2025-01-08 20:24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孟慶福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同性戀有三個分別的意義:一、同性戀傾向?;蚍Q同性愛、同性吸引等。女同性戀、男同性戀及跨性別女同性戀、跨性別男同性戀為性取向的種類,是相同社會性別/心理性別之間的個體產生愛慕、情感、性吸引及性行為吸引的現象。二、同性戀行為?;蚍Q同性戀生活模式?;谕晕?,從而選擇這種包括同性之間的情感倚賴及性行為的生活模式。三、同性戀權利運動。或稱同志運動。這是一場高度政治化的社會運動,推動者未必有同性戀傾向或行為。自由主義者及性解放運動人士形容同性戀是一種自我身份認同和社會標簽。由于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同性戀曾經被認為是一種性心理障礙,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謬誤已經得到澄清。
2015-12-08 18:51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您好如果是性取向的問題需要對應的注意下去當地的心理科室對應的治療下還是很有效果的醫生詢問:
2015-12-08 17:3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一些人對同性戀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這包括生理學理論、心理學理論、學習理論、互動理論、社會學理論等。傳統觀點認為,純粹的男同性戀者表現出明顯的女性化氣質,純粹的女同性戀者則表現出較多的男性化特點。但是,所謂的性別氣質并不應該是僵化不變的。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同性戀者與性別轉換者的性愛對象皆為同性,但同性戀者沒有性別認同障礙,不存在變性的需求。另外,同性戀者中有異性裝扮的現象,然而其目的在于吸引同性或是表現其美,而不是獲得性快感,這就與異性裝扮癖區別開來。
2015-12-08 11:52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同性戀有三個分別的意義:同性戀傾向、同性戀行為,同性戀權利運動(或稱同志運動)。在人類以外的其他動物中,也普遍存在同性行為,但這與基于高級感情的人類同性戀愛不可同日而語。性取向是只有本人自己,通過自己的直覺,感覺性吸引和感情欲望,才能做出判斷的,而他人是無法判斷的。一般說來,性取向與性行為是沒有固定的對應關系的。從戀愛的角度來說,愛情觀的不同決定了人們更愿意與同性還是異性戀愛。信奉柏拉圖愛情理論的人堅信只有同性間存在真正的愛情,異性之間存在的無非是性和生育。
2015-12-08 0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