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秋天蕭殺之氣容易侵入人體,滋擾我們的身體健康。不要等到病痛來了就吃藥打針,在中醫的養生里,按摩是非常常見的養生方式,集預防和增強免疫力、養生于一體。接下來跟隨我們一起來看看秋季養生按摩方法吧。
中醫講究穴位養生,通過按摩刺激穴位,疏通人體經絡而達到祛病強身的作用。在秋季的時候,按摩以下十種穴位可以幫我們增強免疫力。
秋季按摩10穴位 增強免疫少生病
1、風池穴——(在項后枕骨下,與乳突后凹陷處),是足少陽膽經上的一個重要穴位。針5~8分,針刺角度向對側眼窩方向刺進。
按摩方法:
①、先用右手拇食指岔開,分按兩側風池,兩指同時用力一捏一松25下;換左手捏拿風池25下。
②、用兩拇指分按兩風池,余四指抱頭,兩拇指同時用力揉捻旋轉各50下。
保健作用:能主治頭痛、頭暈、失眠、感冒、高血壓、發熱、頸項強直、目赤痛、目眩、流淚、青光眼、視神經萎縮、鼻衄、耳鳴、腰背酸痛、中風等。
2、曲池穴——(屈肘成直角在肘紋外端,凹陷中,掌心向內取穴),是手陽明大腸經上一個重要穴位。針5~7分。
按摩方法:
①、用右手食指按壓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窩底、曲池穴相對),拇食兩指同時用力捏捻50下;換左手捏拿右肘曲池50下。
②、用右手拇指按壓捻揉左肘曲池50下;
③、換左手拇食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保健作用:能主治發熱、高血壓、肩肘臂痛、咽喉腫痛、上肢不遂或抽搐、扁桃腺炎、關節炎、月經不調等。
3、合谷穴——(拇、食指掌骨之間),也是手陽明大腸的一個主要穴位。針3~7分,孕婦忌針灸。
按摩方法:
①、用右手拇食指岔開,捏拿左手合谷50下;
②、換左手捏拿右手合谷50下。
保健作用:能主治頭痛、感冒、目赤痛、鼻炎、鼻衄、齒痛、臂痛、咽喉腫痛、中風、口眼歪斜、無汗、多汗、便秘、經閉等。
4、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一橫指處,正坐屈膝垂足取穴),是足陽明胃經上一個重要穴位。針灸5分~2寸。
按摩方法:
①、正坐床上或凳椅上,兩腿屈膝,用兩手拇指分別按壓在兩腿足三里上,余四指并攏托住小腿肚,兩拇指同時用力按揉50下。
②、雙手掌同時拍打兩腿足三里各50下。
保健作用:能主治胃脘痛、嘔吐、腹痛、腹瀉、腹脹、水腫、消化不良、便秘、偏癱、下肢痛、口歪、乳痛、咽喉腫痛、發熱、感冒、失眠、高血壓、遺精、早泄、陽痿等,且能降虛火、安神定志、為強壯保健要穴之一。
5、內關穴——(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是手少陰心包經上一個重要穴位。針5分。
按摩方法:
①、用右手拇指按壓左手內關,食指托住外關穴(在腕關節背側、內關相對),兩指同時按壓,一捏一松50下;換左手捏拿右手內關50下。
②、用右拇指按壓捻揉左手內關50下;換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內關50下。
保健作用:能主治胃脘痛、嘔吐、心痛、心煩、心慌、心悸、心律不齊、心胸部各種疾患、失眠、癲癇、癔病等,且能直接影響心臟的血液供應。
6、殷門穴——(在大腿后側、臀橫紋至腘橫紋正中央聯線中點),是足太陽膀胱經上一個重要穴位。針8分~1寸。
按摩方法:
①、正坐床上或凳椅上,用兩手拇食指岔開,同時捏拿兩殷門各50下。
②、兩手掌分按兩腿殷門,同時上下摩擦50下。
保健作用:能主治腿痛、腰背臂痛、坐骨神經痛、下肢麻木疼痛、腰間盤突出等。
7、后溪穴——(在第五掌骨小頭后方凹陷中),是手太陽小腸經上的一主要穴位。
按摩方法:
①、用右手拇食指岔開,拇指在左手掌上,食指在左手背,兩指同時用力掐捏揉左手后溪50下;換左手掐捏捻揉右手后溪50下。
②、兩手握拳,拳心朝上,兩后溪對敲50下。針5~8分。
保健作用:能主治頭項強痛、鼻衄、耳聾、上肢抽搐、肘臂疼痛、咽喉腫痛、手指攣急等。
8、環跳穴——(在臀部、大腿外側、大轉子后凹陷中),足少陽膽經上重要穴位。針5~8分。
按摩方法:
①、兩手握拳,手心向內,兩拳同時捶打兩側環跳各50下。
②、兩手抱兩膝摟懷后再伸直,以此反復,一伸一屈共做50下。
保健作用:能主治腰胯腿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坐骨神經痛、小兒麻痹癥等。
9、陽陵泉穴——(在小腿外側,膝下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足少陽膽經上重要穴位。針8分~1寸。
按摩方法:
①、用兩手拇指按壓在兩腿陽陵泉上,其余四余并攏托住小腿肚,同時用力揉捻50下。
②、兩手掌分按兩膝外側,同時用力拍打各50下。
保健作用:主治腰腿痛、老寒腿、鶴膝風、高血壓、半身不遂、坐骨神經痛等。
10、昆侖穴——(在外踝后5分與跟腱之間凹陷中),也是足太陽膀胱經上一個主要穴位。針5分,針刺角度向內踝前緣,孕婦忌針。
按摩方法:
①、用右手拇食指岔開,食指按在右足昆侖穴,拇指按在右足內踝下照海穴上,拇食指同時用力捏拿50下;換左手捏拿左足昆侖穴50下。
②、兩拇指分按兩足昆侖穴同時揉捻50下。
保健作用:能主治頭痛、目眩、目痛、鼻衄、腰背痛、足跟痛、背拘急、坐骨神經痛、小兒驚風、腓腸肌痙攣等。
秋季養生還要注意什么
秋天空氣干燥,加之人體在夏季津液耗損,容易出現口舌生瘡、鼻腔和皮膚干燥、咽喉腫痛、咳嗽、便秘等“秋燥”現象。沙參、麥冬、百合、銀耳、燕窩、雪蛤等等,這些都是秋季養生常用的藥膳,大家可以搭配于食物中,或是煮粥煲湯飲用。
早睡早起:秋天早晨天高氣爽,空氣清新,是秋天一日中空氣最為濕潤的好時候,早睡早起,以利收斂神氣,使肺不受秋燥的損害,從而保持充沛的活力。
調整心情:病可由心生。秋風落葉,萬物凋零,常使人觸景生情,尤其是在外漂泊的游子和“空巢”老人,容易感覺孤獨,觸景生情。尤其老年人,心情憂愁郁悶,能使抗病能力下降,引起哮喘等病復發或加重。保持愉快心情是秋季養生的基礎,老年人要學會調攝精神,白天宜以平素所好的事物,積極參加一些有益而力所能及的社會活動,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以盡快走出凄涼低落的窘境。
秋涼宜凍: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涼,且秋天晝夜溫差較大,應隨時增減衣服,以防止秋涼感冒。但為了提高人體對冬天的御寒能力,某些呼吸道抵抗力較弱而易患氣管炎的人,特別應“秋凍”,以保證機體從夏熱順利地與秋涼“接軌”,以增強體質,提高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與抗寒能力。
安靜健身:秋高氣爽很適合運動,張靜介紹,老年人可選擇一些較慢較安靜的運動,如散步、慢跑、打太極等。這里介紹一個名為吐納健身的方法,對心肺有強健的功效,很適合秋季進行。即清晨洗漱后,在室內閉目靜坐,先叩齒36次,再用舌頭舔動上腭,待口中唾液滿了,漱一漱,分3次咽下,并意送到丹田,稍停緩,做腹式深呼吸,吸氣時從鼻吸入,意將氣送到丹田,再將氣慢慢從口呼出,如此反復30次,要每天堅持。
除了以上的穴位按摩以外,配合一些養生好習慣,讓咱們秋季更健康。
(責任編輯:黃瑩 )
文章關鍵詞:
中醫養生中,中醫按摩自然不能被忽略。中醫按摩除了按,還有一種手法就是:搓。今天小編就帶你了解中醫按摩中“搓”的手法,幫你增強免疫力。詳細>>
中醫按摩能夠調節內分泌失調嗎?內分泌失調是困擾眾多女性的問題,往往因為內分泌失調導致氣色差,容易長痘痘,月經不調等等,因此對于女性朋友們……詳細>>
我們中醫按摩是源遠流長的,能夠防止疾病的發生,同時也可以振奮精神,提高性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對于身體虛弱的人群來說,適當的進行按摩能夠提高……詳細>>
怎么促進面部的血液循環呢?通過學習中醫的按摩手法,可以幫助我們很好的加快面部血液循環,呈現好氣色。教大家幾個中醫按摩促進面部血液循環的方……詳細>>
中醫按摩是中醫里面的一種常見治療方法,這種治療方法目前已經廣泛運用于養生,中醫按摩其實還能起到治病的功效,因此了解中醫按摩可以治療的疾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