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中醫度暑有妙招
1、多酸多甘:古代學者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按中醫養生學的觀點,暑濕對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 瀉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并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蘿、西瓜等。
2、補氣去火:炎炎夏日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表現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這些癥狀在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選擇: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果,同時,牛奶性微寒,可以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鴨肉更是夏季大補之良方。
3、新鮮干凈:中醫認為,胃為后天之本。夏季人們常感食欲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此時不妨吃些新鮮蔬果。新鮮蔬果營養素的構成,一般是纖維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僅可以有效地補充人體必須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質也會讓人久食而不厭。胡蘿卜、檸檬、莧菜是其中 首選;時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處。但要注意不要貪食生、冷或不潔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瀉等。
4、補水養生:中醫理論講究“陰陽五行”、“天人一體”,冬為陰,夏為陽,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人體陽氣,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趨勢,體內凝寒之氣處于易解的狀態。三伏天,人稍勞作或運動,就大量出汗,接著產生強烈的口渴感。因此,補水養生 便成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夏季防暑常按摩2大穴位
1、沖穴
少沖穴位于小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處。取此穴位時應讓患者采用正坐、俯掌的姿勢,因為此穴位于小指指甲下緣,靠無名指橈側的邊緣上。常按揉此穴有生發心氣、清熱熄風、醒神開竅的功用。
用大拇指和食指輕輕夾住左手小拇指指甲兩側的凹陷處,以垂直方式輕輕揉捏此穴位。值得注意的是,此養生穴位是腦部的反射區,要慢慢地揉捏,不要用蠻力,左右手可以互相揉捏。
2、太沖穴
太沖穴位于足背側,當第一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處。常按摩此養生穴位有平肝泄熱、舒肝養血、清利下焦的功用。
盛夏,當出現頭暈、口渴、惡心、心慌、胸悶等中暑癥狀時,患者自己或其家(路)人可用大拇指及時按壓此穴,最好用指甲尖掐、壓,要有一定力度,能夠感到明顯的發麻脹痛,堅持半分鐘到1分鐘,然后再按壓另一只腳。有條件的可用牙簽或針灸針等扎刺效果更好。或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按右太沖穴,3分鐘后換右手拇指指腹揉按左太沖穴3分鐘。反復2~3次,共10~15分鐘。需要注意的是,凝血障礙者慎用,孕婦禁用。
(責任編輯:張琴琴 )
文章關鍵詞:
盛夏高溫節節攀升,真是讓人無處躲藏。該如何防暑,是很多人要為家里人準備的一道功課,如果不做好防暑工作,可能就要真正意義上過個“暑”假!日……詳細>>
炎熱的夏季,高溫、高濕、強熱輻射天氣可使人體的體溫調節、水鹽代謝、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系統等出現一系列生理功能改變,一旦機……詳細>>
大暑是夏至的最后一個節氣,時值每年公歷7月22~24日,當太陽到達黃經120°時,今年大暑具體為7月23日。“大暑”與“小暑”一樣,都是……詳細>>
現在正值夏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預防夏季中暑,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及良好的生活習慣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家庭的防暑降溫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我……詳細>>
三伏天是一年中溫度最高的日子,通常人們在這個時段最容易心煩意外,食欲不振,而且還容易中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