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醫學指導:廣東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林嬿釗
大暑是夏至的最后一個節氣,時值每年公歷7月22~24日,當太陽到達黃經120°時,今年大暑具體為7月23日。“大暑”與“小暑”一樣,都是反映氣候炎熱程度的節令。“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光、熱、水都處于一年中的高峰期,三者互為促進,形成了對農作物生長的良好氣候環境,故《管子》有“大暑至,萬物榮華”之說。
俗話說“大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在這酷熱難耐的節氣,防暑降溫工作不容忽視,養生保健要注意以下“三防”:
一要預防“暑氣傷人”
“中暑者,中氣虛而受于暑也”,中醫理論認為,夏天暑氣大,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主心,暑氣傷人先傷于心。大暑節氣酷暑且多雨,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使人心氣虧耗,進而導致中暑。所以大暑節氣應注意室內降溫,避免較長時間在烈日下暴曬,注意勞逸結合以防中暑的發生。人們在外出工作活動時最好能避開高溫時段,不得不從事高溫作業時應注意進行合理的營養補給,并備好防暑降溫的飲料,如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一旦出現全身明顯乏力、頭昏、心悸、胸悶、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惡心等癥狀,多為中暑先兆,應立即至通風陰涼處休息,并喝些涼淡鹽開水以降暑散熱。
二要預防“因暑貪涼”
在大暑期間,人們對中暑的預防較為重視,但對陰暑證的認識卻往往不足。《時病論》言“暑熱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則犯之者少;陰寒襲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則犯之者多,故病暑者,陰暑居其八九。”因為天氣炎熱時人體出汗較多,毛孔處于開放狀態,此時機體最易受外邪侵襲。陰暑常常是由于人們錯誤的解暑方式引起,如汗后沖涼、貪涼飲冷、長時間使用空調、電扇等,尤其是暑熱天氣從室外回來后急著沖涼,最易導致寒濕之邪阻遏氣機、暑熱不得散而出現頭痛惡心、鼻塞流涕、喉痛咽干、四肢酸痛、肌膚發熱而無汗、嘔吐、腹瀉等。故明代汪綺石在《理虛元鑒》里指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這是告誡人們在酷熱的夏季,在解暑的同時一定要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平時要注意不要過于貪涼,控制好空調溫度,一則有利于健康,二則節能,室內外溫差盡量勿超過5℃,長期在空調環境下工作者要多起身走動,活動筋骨,適當開展戶外活動;夜眠時避免通宵達旦地使用風扇、空調,空調環境盡量少穿露肩衣,更不能露宿野外;飲食要注意節制生冷,尤其是小孩子脾胃虛弱更易受損,家長的引導最為重要;同時要避免在大汗之后立即進行冷水淋浴;尤其要避免日曬后馬上沖涼或沖洗手足、洗臉,應注意稍作休息后再沖洗。
三要預防“情緒中暑”
根據祖國傳統醫學“天人相應”的養生學說,人體的精神、心態、情緒會隨著季節和氣候的變化而發生微妙變化。大暑時節高溫酷暑,不僅容易使人感到身體疲勞、食欲不振,還經常會使人“心火”妄動,表現為心煩意亂、無精打采、思維紊亂等不良情緒,這種現象被稱為“夏季情感障礙癥”,俗稱“情緒中暑”。尤其當氣溫超過35℃、日照超過12小時、濕度高于80%時,人的情感障礙發生率明顯上升。“情緒中暑”對人們的夏日養生和身心健康危害甚大,尤其是對于年老體弱者。因為夏氣通于心,暑氣易傷心,夏日的不良情緒更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和加重,甚者引發猝死。所以大暑養生預防“情緒中暑”同樣重要。這就需要我們學會心平氣和、恬淡安寧,以達到“心靜自然涼”之效。
(本文來源:廣東省中醫院微信訂閱號,微信號gdhtcm)
(責任編輯:林銀珍 )
文章關鍵詞:
盛夏高溫節節攀升,真是讓人無處躲藏。該如何防暑,是很多人要為家里人準備的一道功課,如果不做好防暑工作,可能就要真正意義上過個“暑”假!日……詳細>>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時值陽歷8月7日前后。我國有句諺語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即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從這一天起,氣溫由最……詳細>>
現在正值夏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預防夏季中暑,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及良好的生活習慣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家庭的防暑降溫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我……詳細>>
天氣開始變得炎熱,人體體力消耗也明顯增多。我們在飲食方面,要以清淡為主,少鹽少油,少吃肉,多吃谷類食物。此時,各種應季的蔬菜、水果開始大……詳細>>
在大暑的節氣里,養生運動都要多講究,這樣才會使我們在持續的高溫中健康度過。那么,在大暑應該怎樣養生防暑和運動呢?在這里,為大家來出出主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