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食用油在增進食物的色、香、味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當今社會食品安全問題十分嚴峻,劣質油轉基因油無處不在,該怎么挑選一款合適、健康的食用油?是不是價格越貴就越健康、越高檔呢?不同種類的食用油之間有什么差異?小編提醒你,挑選食用油不能單憑口感,也不能偏信商家宣傳。下面幾個選購貼士,你知道多少?
劣質油對人體危害大
在市場中流通的摻兌了泔水油、劣質油的食用油,相當一部分是以散裝油的形式銷售的。劣質食用油純度低,摻、兌油比例大,甚至有的還有添加香精,對身體有害。
比如,不少人鐘愛花生油的濃郁香味,但其卻有著很大的安全隱患。
花生容易感染霉菌而分泌黃曲霉毒素,這種毒素是自然界中最烈性的天然致癌物之一,可引起肝癌。某些不法商家為牟取暴利利用劣質花生或過期霉變花生壓榨生產花生油,而消費者無法通過品嘗去了解花生油中有沒有霉菌,一旦食用這些劣質有害的花生油,對身體危害極大。
10貼士 教你科學挑選食用油
超市里形形色色的食用油品種讓人挑花了眼,各種概念油的炒作也讓人們無所適從。到底該如何選油?
一看標識
按國家規定,食用油的外包裝上必須標明商品名稱、配料表、質量等級、凈含量、廠名、廠址、生產日期、保質期等內容,必須要有Q S(食品安全認證)標志。生產企業必須在外包裝上標明產品原料生產國以及是否使用了轉基因原料,必須標明生產工藝是“壓榨”還是“浸出”。
二看生產日期
食用油保質期較短,如果存放時間過長、存放時不注意避開日光照射、存放時室溫過高或者將油桶開啟后長期不用等,食用油就容易氧化酸敗,出現哈喇味。氧化酸敗的食用油,其過氧化物等有害物質將大量增加,對人體健康有害,應停止食用。
因此,購買時一定要看清生產日期,不要一次性購買過多,以保證在保質期內食用。
三看包裝
印有商品條碼的食用油,看其條碼印制是否規范,是否有改動跡象,謹防買到隨意更換包裝標志、擅自改換標簽的食用油。選購桶裝油要看桶口有無油跡,如有則表明封口不嚴,會導致油在存放過程中的加速氧化。
四看顏色
一級油比二級、三級、四級油的顏色要淡,這是國家標準規定的。也就是說同一品種同一級別油,顏色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差別,如果這一桶很明顯要比那一桶深,產品可能有問題。但不同油脂之間顏色一般沒有可比性,因為國家標準中不同油脂同樣級別的油脂顏色不一定一樣,這主要和油脂原料和加工工藝有關。
五看透明度
透明度是反映油脂純度的重要感官指標之一,純凈的油應是透明的。一般高品質食用油在日光和燈光下肉眼觀察清亮無霧狀、無懸浮物、無雜質、透明度好。
六看有無沉淀物
高品質食用油無沉淀和懸浮物,黏度較小。沉淀物俗稱油腳,主要是雜質,在一定條件下沉于油的底層。購油時應選擇透明度高、色澤較淺(但芝麻油除外)、無沉淀物的油。
七看有無分層
若有分層現象則很可能是摻假的混雜油。優質的植物油靜置24小時后,應該清晰透明、無沉淀。
八看品種
目前國內市場油料品種已達上百種。除了常見的菜籽油、葵花子油、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以外,還有橄欖油、野山茶油、大蒜油、紫蘇油、葡萄籽油、紅花籽油等特種油。一般來說,特種油的價格相對比較高,這與其原料來源稀少有關。
“物以稀為貴”,有些特種油中還含有特殊生物活性物質,對人體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如大蒜油、葡萄籽油等。無論哪一種油,都是人體獲得脂肪酸的重要途徑。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可以適當多攝取一些特種油,最好是幾種食用油換著吃,對保持健康更有益。
九看原料
市場上出售的食用油多為“調和油”。調和油又稱高合油,它是根據使用需要將兩種以上經精煉的油脂按比例調配制成的食用油。市場上的調和油可分為三種:
營養調和油也稱亞油酸調和油,一般以向日葵油為主,配以大豆油、玉米胚油和棉籽油調至亞油酸含量60%左右。亞油酸是一種人體必需脂肪酸,對健康有保護的作用。
經濟調和油以菜籽油為主,配以一定比例的大豆油,價格比較低廉。
風味調和油即將菜籽油、棉籽油、米糠油與香味濃厚的花生油或芝麻油按一定比例調配而成。
小提醒:看清是否為轉基因食品
還有要看清是否為轉基因產品。如果說加工原料為轉基因大豆,一般在標簽的下方會有“加工原料中含有轉基因大豆”的字樣,但商家常用很小的字標注,仔細尋找才能發現。這類油的價格比較便宜。
目前市場銷售的大豆色拉油和菜籽油基本上都是轉基因原料。任何一種作物被確定是否用轉基因技術改造時,首先要進行安全性評價,確保其對人體無不良反應才能上市。有些轉基因產品還強化了某些營養成分,其營養價值更高。當然,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有專家持謹慎態度。
十看加工方法
食用油有兩種制取工藝,即壓榨法和浸出法。
壓榨法
是利用施加物理壓力把油脂從油料中分離出來,現在的壓榨法已經是工業化作業。壓榨法由于不涉及添加任何化學物質,榨出的油所含的各種成分保持較為完整。但是,其缺點是出油率低,價格比較高,且可能含有雜質,因而保質期比較短。
浸出法
是利用油脂與脂溶劑的互溶性質,需要通過溶劑與油料中的油脂接觸而將其萃取溶解出來,并采用嚴格的工藝脫除油脂中的溶劑。與壓榨法相比,浸出法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使油料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浸出法生產的油脂價格低于壓榨法。
無論是浸出油還是壓榨油,只要符合我國食用油脂質量標準和衛生標準,都是安全的食用油。
不同品種的食用油,主要區別在于脂肪酸比例
目前,市面上較大眾的食用油品種有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橄欖油、茶籽油等。這些植物油,主要區別就在于脂肪酸比例的不同。食用油含有的脂肪酸主要是多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
三種脂肪酸的優劣對比
多不飽和脂肪酸雖然可以降低血脂,卻容易在體內引起氧化損傷,過多食用同樣不利于身體健康;飽和脂肪酸不易受到氧化,但卻容易引起血脂的上升。單不飽和脂肪酸則避免了兩方面的不良后果,而且具有較好的耐熱性,因而受到人們的特別重視。
因此,要健康的吃油,就首先要關注油脂的脂肪酸比例。
食用油常見誤區盤點
“油”是人們每日必吃的食物,因此它的用法是否科學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如果使用不當,日積月累甚至可能引發癌癥。專家針對人們在飲食生活中對食用油方面容易造成的一些誤區提出了很多實用的建議。
誤區1:高溫爆炒
很多人炒菜時喜歡用高溫爆炒,習慣于等到鍋里的油冒煙了才炒菜,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高溫油不但會破壞食物的營養成分,還會產生一些過氧化物和致癌物質。建議先把鍋燒熱,再倒油,這時就可以炒菜了,不用等到油冒煙。
誤區2:不吃植物性食用油,或者不吃動物油
如果沒有油,就會造成體內維生素的缺乏,以及必需脂肪酸的缺乏,影響人體的健康。一味強調只吃植物油,不吃動物油,也是不行的。在一定的劑量下,動物油(飽和脂肪酸)對人體是有益的。
誤區3:長期只吃單一品種的油
現在,一般家庭還很難做到炒什么菜用什么油,但我們建議最好還是幾種油交替搭配食用,或一段時間用一種油,下一段時間換另一種油,因為很少有一種油可以解決所有油脂需要的問題。
誤區4:血脂不正常的人群或體重不正常的人群,用油沒有什么不一樣的
對于血脂不正常的人群或體重不正常的特殊人群來說,我們更強調的是選擇植物油中的高單不飽和脂肪酸。在用油的量上,也要有所控制。血脂、體重正 常的人總用油量應控制在每天不超過25克,多不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基本上各占一半。而老年人、血脂異常的人群、肥胖的人群、肥胖相關疾病的人群。
【鏈接】炒菜“少油”的小訣竅
“少油少鹽”一向被認為是健康飲食的標準。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每人每天烹調油的攝入量為25~30克、鹽為6克,可即使用了限油壺、限鹽勺,平時一不留神就可能超標。其實,掌握幾個小訣竅,就能改變這一狀況。
1、用平底鍋做菜
這樣可少用些“潤鍋”的油。圓底炒鍋由于鍋體受熱不均,極易產生焦糊粘鍋的現象;為防止粘鍋,人們往往會大量用油。而平底鍋受熱均勻,油入鍋稍轉一下,就可以鋪滿整個鍋,同時還大量減少了油煙的產生,使每滴油都用得恰到好處。
2、食物可以先汆再炒
肉類先汆燙可去脂肪。不易熟或易吸油的食材事先汆燙,再放入其他食材同煮或煎炒,可減少湯汁或油脂的吸入。炒蔬菜時還可以先在鍋里倒少量油,加熱倒入蔬菜翻炒三四遍,大約十幾秒鐘后,沿炙熱的炒鍋邊加一點水,蓋上鍋蓋,燜上幾秒鐘,再打開鍋蓋略微翻炒,這樣就能既少用油又熟得快。
3、在菜七成熟的時候先放入醋
因為醋不僅能促進消化、提高食欲,減少維生素的損失,更能強化咸味,不會讓人覺得菜肴清淡無味。
(責任編輯:吳燕 )
文章關鍵詞:
油可以說是每家每戶餐餐都需要用到的,可是大家對于食用油的了解其實并不多。很多人常年吃食用油就選某一種,并且始終認為花生油、菜籽油比較純,……詳細>>
在眼花繚亂的食用油廣告中,經常可以看到“特級初榨XX油”、“5S壓榨一級XX油”、“精煉XX油”等,讓人難以選擇。是不是等級越高,食用油……詳細>>
花生油、大豆油、橄欖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看著超市中各種五花八門的食用油種類,你是不是也有點懵?不知道應該選擇哪種好?有人說花生油香、……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