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自殺者的共同心理特征嗎?
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選擇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呢?他們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你知道自殺者的共同心理特征嗎
想自殺的人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孤獨,認為誰也理解不了自己,這也幫不了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唯有自己最不幸、最痛苦。因此名望,想以死來解脫困境。但實際上,想自殺的人心情很矛盾,想死的同時渴望獲得幫助。具體的講自殺者的心理狀態表現出如下特征。
(l)矛盾心態。死亡對自殺者是既可怕又有吸引力的事。現實生活中許多有形無形的困難可以在死亡的幻想中得以解決和滿足。但死亡必竟是可怕的,自殺者一面想解脫,一方面又向他人求助。
(2)偏差認知。企圖自殺者的知覺常因情緒影響而變得歪曲。表現為“絕對化”或“概括化”或兩者交替。絕對化是指對任何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如此的信念。比如“我做任何事都注定失敗”、“周圍的人肯定不喜歡我”?!案爬ɑ敝敢云拍?,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維方式,常常使人過分偏注某項困難而忽略除死之外的其他解決方法。比如“我考試作弊,我爸爸一定不會饒恕我,永遠不再愛我”。“我有缺陷,別人都瞧不起我”,從而自暴自棄,自責自怨,自傷自毀。
(3)沖動行為。青少年的自殺意念常常在很短的時間內形成,因情緒激動而導致沖動行為,一想到死馬上就采取行動。他們對自己面臨的危機狀態缺乏冷靜的分析和理智的思考,往往認定沒辦法了,只有死路一條,思考變得極其狹隘。
(4)關系失調。自殺者大多性格內向、孤僻、自我中心,難以與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當缺乏家庭的溫暖和愛護,缺乏朋友師長的支持與鼓勵時,常常感到訪徑無助,最后變得越來越獨,進入自我封閉的小圈子,失去自我價值感。
(5)死亡概念模糊。企圖自殺的青少年對死亡的概念比較模糊,部分甚至認為死是可逆的,暫時的。因此對自殺的后果沒有充分估計。
哪些人容易選擇自殺呢?
(1)家長有自殺傾向
頗多自殺者的父母尤其是母親,有自殺的意念或行為。例如:自殺者的母親因婚姻破裂,常鬧著要自殺。故此,這些年輕人的自殺,亦只是將家庭內的潛在自殺意念,具體表現出來而已。
(2)暴力傾向的父母
很多青少年自殺者是來自有暴力傾向的家庭,其父母教養子女模式較苛刻,常用暴力的管教方法,兒女幼時常受虐待。
(3)家庭的危機
自殺者的家庭出現危機,這危機雖然不以自殺者為中心,但卻會影響全家。例如:兄弟姊妹中有人患病,令父母全神貫注病者身上,因而減少對自殺者的責任及關懷。
(4)抑制情緒
大部分企圖自殺者因危機的出現而變得抑制,但亦有情緒顯得甚為激動或敵對的時候。在自殺前,他們對現況一般都感到無助,對危機的解決認為無望。
(5)侵犯或沖突
自殺者感到被侵犯或有一個無法解決的沖突。例如:自殺者成績平凡,但家長堅持要老師安排轉讀名校;自殺者雖然極喜歡就讀原校,但轉校的決定無法改變。
(6)外控個性(externallocusofcontrol)
學者曾對一百個自殺及非自殺兒童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自殺性兒童除了對將來沒有期望外,他們的外控個性亦是顯著高於非自殺兒童。自殺危險度高的兒童相信一切事物成敗都是受外在力量(如:家人、師長、運氣)所控制,所以他們便不會設法去克服面對的困難。
(7)低幻想力
運用羅夏(Rorschach)墨跡測驗,學者發現住院的自殺及非自殺兒童在幻想力方面有顯著不同。曾自殺的兒童對將會發生的事情較少相像,他們的傾向是行動多於想像。對一般兒童,幻想除了能延犀一些激動的行為外,亦可讓他們將預想情境在腦中加以學習;自殺危險度高的兒童則多缺乏此種適應機制。
(8)解決困難能力較弱
很多研究顯示自殺者解決問題的能力頗弱,甚至較其他精神病人更差。這現象在幼童、青少年及成人中均有發現。相對於正常組別,自殺危險度高的兒童在面對困難時,不但未能思考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而且對他人的建議,卻諸多挑剔及不滿。
自殺危險度高的兒童,在處理問題時一成不變,缺彈性,較傾向孤立自己,或以藥物及毒品麻醉逃避。
(9)沖動個性
絕大部分青少年自殺均屬於一時魯莽的行為。學者認為青少年企圖自殺者的個性多屬十分沖動,他們自制力甚低,其自殺多未經慎密考慮而決定。這種個性可能受家庭內處理沖突的方法所影響。
(10)學業欠佳
自殺者很多因家庭及情緒等問題而無心學習,就業情況也甚差,而且有頗多濫用藥物或毒品者。不過,值得留意的是,學業成績欠佳或失業與自殺并無直接因果關系。學童的學業成績或就業情況,只是反映學童的個人性格、成長狀況及家庭成員的親密和互相支持程度。若家庭內關系欠佳及個人性格成長受阻,學童的學習或以后的就業也自然出現問題,最后亦可能因某一次較嚴重危機的出現而導致自殺。
(11)過往自殺紀錄
各國的研究指出曾經自殺未遂的人,再次自殺的機會機當高,香港亦有類似的發現,1981年香港島一項調查顯示,百分之二十自殺者曾經有過自殺的紀錄,其中更有百分之三十五是用同一方法自盡的。
怎樣擺脫自殺行為?
自殺可能是大部分調理心理素質差的人遇到什么困難、挫折的時候都會產生的想法,自殺行為的形成相當復雜,涉及生物、心理、文化及環境因素,大部分精神疾病自殺比較高。
很多時候我們會產生這樣的念頭是因為我們的心靈受到了來自于外在的傷害,從而讓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這樣的心理壓力帶來的巨大矛盾讓人沒有辦法再去面對自我,就產生了用自殺來解決問題的逃避心理。
在社會環境因素中社會的脫序現象---暴力、犯罪、毒品、離婚、失業等,以及個別情況因素中的家庭問題、婚變、失落、遷移、失業、身體疾病、其它自殺事件的影響與暗示等,都是影響自殺的成因。研究顯示任何單一因素都不是自殺之充分條件,只有當它們和其它重要因素合并發生時才發生。
在認知上錯誤地覺知或解釋外界的刺激,在思考上有不合邏輯的推論形式,而令個人形成負向的感受、較低的自尊、甚至形成罪惡感或無助感,最后即可能造成憂郁。
在平時要去用心感受一下周圍的人和事。仔細的去體會、了解外在的一切事物,在給自己下個決定之前,能也用最平和的心態的去了解他人以及周遭事物存在于根本的美好、善良。
對于精神狀態不太佳的人群,家人和朋友要關注與他的狀態,尤其是患有精神疾病者,以防會出現不測,導致后悔,多安慰他,慢慢緩解他的情緒,可以擺脫自殺傾向。
(責任編輯:吳任飛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全身骨掃描對診斷甲狀腺癌有何作用?
2024-09-26什么是內照射放射病
2024-09-26醫院是否都有核醫學科
2024-09-26內照射放射病有哪些癥狀表現
2024-09-26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病因是什么?
2024-09-26如何有效治療內照射放射病
2024-09-26內照射放射病是怎樣的一種疾病?
2024-09-26患上內照射放射病應如何處理
2024-09-26
熱門文章
強迫癥是怎么回事?治療方法有哪些?
2024-10-30多夢嗜睡需重視,可能是身體在發出“求救信號”
2024-10-23什么是偏執狂?
2024-10-12連續用電腦超3小時 可能增加患狂躁癥風險
2024-10-11如何預防分離性遺忘?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2024-10-10精神緊張怎么辦?專業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09為什么晚上會難過?科學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09-24訓練專注力的方法有什么
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