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曉嵐 主治醫師
廣東省中醫院
三級甲等
兒科
-
嬰兒黃疸的處理方法,包括觀察癥狀、檢查判斷、日常護理、治療手段、預防措施等。當身體感到不適時,務必及時就醫,聽從醫生的指示進行診治,不宜自己隨意用藥。
2019-01-07 20:06
1.觀察癥狀:密切關注嬰兒皮膚、鞏膜顏色變化,若顏色加深且持續不褪,需引起重視。
2.檢查判斷:及時到醫院進行肝功能化驗,通過膽紅素指標判斷黃疸類型及嚴重程度。
3.日常護理:讓嬰兒多吃多拉,適當曬太陽,但要注意避免陽光直射眼睛。
4.治療手段:生理性黃疸通常無需特殊治療,可自行消退;病理性黃疸可能需要照藍光,嚴重時可能會用到白蛋白、苯巴比妥、肝酶誘導劑等藥物治療。
5.預防措施:孕期注意飲食健康,避免感染,寶寶出生后盡早開奶。
總之,嬰兒黃疸需要家長細心觀察和護理,如有異常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廣林 副主任醫師
常熟市第二人民醫院
三級乙等
泌尿外科
-
新生兒黃疸是在新生兒時期出現皮、鞏膜及黏膜黃染,又稱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其病因特殊而復雜,嚴重者可引起膽紅素腦病(核黃疸),常導致死亡和嚴重后遺癥。新生兒黃疸一般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兩大類。生理性黃疸屬于正常生理現象。由于新生兒膽紅素的代謝特點,約60%足月兒和80%以上的早產兒在出生后3-5天可出現黃疸,但一般情況良好,足月兒在14天內黃疸消退,早產兒可延遲到3-4周黃疸全部消退。病理性黃疸則屬于異常,一般與以下幾種因素有關:①細菌感染和新生兒敗血癥以及病毒感染如甲肝病毒、乙肝病毒、巨細胞病毒等;②新生兒溶血病;③先天性膽道閉鎖和膽總管囊腫;④母乳性黃疸,多于出生后4-7天出現黃疸,2-3周達高峰,在停止哺乳1-3天后膽紅素即可下降,如3天無明顯下降者可排除母乳性黃疸;⑤其他因素如遺傳性疾病、藥物性黃疸等。當新生兒出現以下情況之一者應考慮為病理性黃疸;黃疸出現過早(于生后24小時出現);黃疸程度重或進展快;黃疸持續時間長(足月兒超過2周,早產兒超過4周);黃疸退而復現者。任何原因引起的病理性黃疸都應找出原因進行治療,尤其是1周內的早產兒和有嚴重缺氧、酸中毒、顱內病變、嚴重感染的患兒,必須盡早積極治療,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2011-02-15 09: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