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陳麗君 主任醫師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
三級甲等
婦產科
-
在中醫理論中,閉經可由氣血不足、肝腎陰虛、氣滯血瘀、寒凝血瘀、寒濕阻滯等原因引起。針對不同證型,中醫采用個性化治療方案,常用傳統中藥湯劑調理。面對身體的不適,最明智的選擇是立即就醫,并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規范治療,確保安全有效。
2018-08-17 19:36
1.氣血不足:表現為面色蒼白、疲乏無力。治療常用四物湯加減,如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以補血調經。
2.肝腎陰虛:常見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常用六味地黃丸加減,含山茱萸、山藥、茯苓等,滋養肝腎。
3.氣滯血瘀:表現為情緒抑郁、胸脅脹痛。常用逍遙散加減,如柴胡、白術、茯苓等,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4.寒凝血瘀:常感手腳冰涼、小腹冷痛。常用溫經湯加減,如肉桂、吳茱萸、當歸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
5.寒濕阻滯:伴有肢體沉重、關節疼痛。常用藿香正氣散加減,如藿香、白芷、蒼術等,祛濕散寒,調暢氣機。
中醫治療閉經強調辨證施治,通過調整體質,促進氣血暢通,達到恢復月經的目的。在治療過程中,需遵循醫囑,定期復診,調整治療方案。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