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周偉 主任醫師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
三級甲等
新生兒科-NICU
-
母乳性黃疸是一種因母乳喂養導致膽紅素排出障礙的特殊病理性黃疸。通常孩子生長發育正常,無嗜睡表現,部分消退較晚。若感身體不適,請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幫助,遵循醫生指導進行治療,切勿隨意服藥。
2018-08-15 21:17
1.發病機制:母乳性黃疸主要是由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增加了腸肝循環,影響膽紅素代謝。
2.癥狀特點:孩子一般吃奶、睡眠正常,精神狀態良好,無特殊不適。
3.消退時間:多數孩子在1-3個月內黃疸可逐漸消退。
4.診斷方法:通過膽紅素檢測、肝功能檢查等明確診斷。
5.治療措施:輕者可繼續母乳喂養,適當增加喂養頻率;重者可能暫停母乳,必要時接受光療。
總體而言,母乳性黃疸大多預后良好,孩子一般不會嗜睡。但家長仍需密切關注孩子情況,如有異常及時就醫。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母乳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達20%~30%。也已成為住院新生兒高膽的主要原因之一,母乳喂養的嬰兒在生后4~7天出現黃疸,2~4周達高峰,第2個月逐漸消退,少數可延至10周才退盡。黃疸期間若停喂母乳3~4天,黃疸明顯減輕。本病預后良好,嚴重者才需治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