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小兒發熱不一定是不正常的,是否吃藥要視情況而定,降溫方法有多種,如物理降溫、藥物降溫等。 1.發熱原因:小兒發熱可能是感染(細菌、病毒等)、免疫反應、環境過熱、疫苗接種后反應等。 2.是否吃藥:體溫不高且精神狀態好,可先觀察;若體溫較高(超過 38.5℃)或精神差,可能需要吃藥。常用藥物有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小兒柴桂退熱顆粒。 3.物理降溫:用溫水擦拭身體,重點部位如額頭、腋窩、腹股溝;也可使用退熱貼。 4.補充水分:多喝水,防止脫水。 5.穿著適宜:穿著寬松、透氣的衣物,利于散熱。 6.環境調節:保持室內溫度適宜,通風良好。 總之,小兒發熱家長不必過于驚慌,密切觀察孩子狀態,采取適當措施。若發熱持續或伴有其他嚴重癥狀,應及時就醫。
2024-10-17 13:25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京華 主任醫師
廣東省中醫院
三級甲等
兒科
-
適當發熱,或更利于康復。發熱,是由于體溫調節中樞的調控點上調所致。當病毒、病原菌(包括一些預防接種的菌苗)入侵時,為抵抗這些外來物,機體會即時啟動一系列防御機制,如迅速調集具備殺菌作用的白細胞、淋巴細胞等到達感染部位。而發熱,就是機體防御系統示警的最主要信號之一。當親吻或觸摸孩子前額感覺比較燙,探測體溫發現肛溫超過37.7攝氏度,或腋溫超過37.5攝氏度時,就可以認為孩子發熱了。這是兒科許多疾病的一個共同征兆,也是孩子機體防御炎癥,抵抗病毒或細菌入侵的一種免疫、生理反應。從這個角度看,發熱既有利于殲滅入侵的病毒或細菌,抑制病毒或細菌的生長和繁殖,也可提高T淋巴細胞的免疫活性,增強機體的應激反應能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小兒發熱并不完全是壞事,不要太積極地采取退熱措施,反而可能利于孩子康復(這也是醫生主張發熱37.5攝氏度以下不用退熱藥的主要原因)?! 龎哪X子的情況很少見:其實,發熱燒壞腦子,很多時候并不單純由發熱本身引起,絕大多數兒童發熱是由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所引起,體溫很少超過41攝氏度,這類發熱并不會造成腦細胞損壞,導致燒壞腦子。至于可能累及腦子的發熱,多見于腦炎、腦膜炎、敗血癥等情況;或是中暑時的超高熱(體溫往往接近42攝氏度),導致腦細胞蛋白質發生不可逆的高溫變性。 發熱降溫有法則:體溫在37.5攝氏度以下者,最好選用物理降溫。當腋溫高于37.5攝氏度時,則可在醫生指導下選用美林(布洛芬)、泰諾林(對乙酰氨基酚)、小兒退熱貼和小兒退熱栓等退熱藥物。中藥如柴胡、小兒牛黃散、紫雪丹、羚羊角和清熱解毒口服液等,也可酌情選擇。但要注意,3歲以內的嬰幼兒過度使用退熱藥,易誘發驚厥、虛脫,甚至導致消化系統及肝腎功能損害,故應盡量少用。對于體溫超過39.5攝氏度者,且伴高熱驚厥時,在積極退熱的同時,使用苯巴比妥或安定等鎮靜藥物。抗生素不可濫用:其實,在兒科門診,發熱、呼吸道感染病兒,早期多為病毒感染,抗生素對病毒沒有任何作用。而不當輸液卻會產生不良反應。故臨床上,只有在繼發細菌感染,血液白細胞數明顯增高,或出現肺炎等較嚴重感染時,才會考慮使用抗生素。
2024-10-17 2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