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孩子的早期教育至關重要,需綜合考慮環境營造、習慣培養、興趣引導、親子互動、認知啟蒙等方面。 1.環境營造: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溫馨、富有啟發性的學習環境,擺放適合孩子年齡的書籍、玩具等。 2.習慣培養: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規律作息、自主進食、整理物品等。 3.興趣引導:觀察孩子的興趣愛好,提供相應的活動和資源,激發其探索欲望。 4.親子互動:多陪伴孩子,進行親子閱讀、游戲等,增進親子關系,促進孩子情感發展。 5.認知啟蒙:通過簡單的數字、圖形、顏色認知,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 總之,孩子的早期教育是一個長期且持續的過程,家長要有耐心和恒心,根據孩子的特點和需求,因材施教,為孩子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2024-10-22 16:0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陳慧 主任醫師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
三級甲等
兒科中心
-
對0-3歲的嬰幼兒進行早期教育如今備受年輕家長關注,但目前多數家庭教育仍停留于傳統的育兒經驗上。家長要像關心孩子吃飯穿衣那樣關心孩子的智力發展,尤其應把孩子的性格培養放在早期教育的首位。 0-3歲兒童的早期教育堪稱根基教育,能讓孩子充分吸收知識的養料。早期教育的主教育場在家庭,父母應該承擔起孩子早期教育的責任。家庭教育有四大規律可循——— 第一規律:別錯過最佳期,早期教育的最佳時期是在0-6歲,錯過了這個最佳時期往往于事無補。就拿聽音樂來說,在嬰幼兒時期,孩子的聽覺十分發達,可以分辨鋼琴上77個半音的音調,錯過了音樂開發的最佳期,到少年的時候再去聽鋼琴,只能聽準44個半音。而到了中年,幾乎就是“五音不全”。 第二規律:兩個“生命”要同時養育,我們把身體健康當作孩子的第一生命。對于第一生命,家長照顧得無微不至,關心孩子吃飽、穿暖、少生病,但卻往往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我們把心理健康當作孩子的第二生命,如果心理不健康,將很難成才。從小實行胎教,多參加體育運動,學習與他人交往,學習音樂舞蹈、美術造型,種植花草,飼養小動物等活動可以讓孩子受益無窮。“學習交往”可以讓孩子做到“半歲不認生、周歲會串門”;“音樂舞蹈”則能培養美感;“種植飼養”會讓孩子學會熱愛生命;“體育運動”讓孩子變得開朗、樂觀、勇敢、合群等,這些都是第二生命的“核心”。 第三規律:看圖識字,閱讀廣泛,孩子太小,教他看圖識字太難,等上了小學自然就會了。這是家長的普遍觀點。其實認字和閱讀對嬰幼兒來說非常重要,他們將從小養成閱讀的好習慣。況且識字閱讀并不難,因為對于嬰幼兒來說,認東西和認字是一回事。只是因為父母天天說,孩子的模仿能力強,因此不到一歲就熟練掌握口語了,但認字和閱讀訓練的機會少就需要家長有一點技巧和耐心了。用生活滲透法、趣味閱讀法、游戲活動法幫助孩子認字和閱讀。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像學會認物、走路、說話、聽音樂一樣,會在不知不覺中三歲脫盲閱讀,五六歲博覽群書。 第四規律:把性格培養放在首位,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好的性格是人生成功或成才的保證,是智力發展的動力。因此,性格培養是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塑造一個人,就要從性格培養開始。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就是在三歲之前性格的第二次孕育(第一次是在胎兒期)。好孩子不是打罵出來的。家庭環境、父母的愛、父母的言行都是影響孩子發育發展的“潛在力量”。沒有一個孩子能在父母的抱怨下成才,也沒有一個孩子會在父母的打罵下學好,培養一個孩子依靠的是潛教育。父母就是孩子的楷模。 此外,積極暗示同樣重要。消極言行往往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所以,對孩子要多鼓勵,多給予支持。
2024-10-22 15: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