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宇戈 主任醫師
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三級甲等
兒童醫學中心
-
小孩晚上睡覺出汗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如生理性因素、缺鈣、感染性疾病、內分泌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如果出汗嚴重或伴有其他不適癥狀,應及時就醫。若身體出現不適癥狀,請趕快就醫,按照醫生的指導進行治療,切勿自行用藥。
2018-07-11 12:10
1.生理性出汗:小孩新陳代謝旺盛,睡前活動量大、室內溫度過高或蓋被過厚等,都可能導致出汗,這種情況一般無需特殊處理,調整環境和生活習慣即可。
2.缺鈣:孩子生長發育快,鈣攝入不足易引起出汗,可通過補充維生素D滴劑、葡萄糖酸鈣口服液等改善,同時多曬太陽。
3.感染性疾?。喝缃Y核病,常有盜汗癥狀,還可能伴有低熱、咳嗽等,需進行結核菌素試驗等檢查明確,確診后進行抗結核治療。
4.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會導致代謝加快而出汗增多,可通過甲狀腺功能檢查確診,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如甲巰咪唑)、放射性碘治療等。
5.神經系統疾病:某些神經系統疾病也可能引起出汗異常,如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總之,小孩晚上睡覺出汗的原因多樣。家長要仔細觀察孩子的情況,必要時尋求醫生幫助,以明確原因,采取相應的措施。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睡眠中出汗是常見的,并非都是體質虛弱、身體有病的癥狀。不少家長認為是孩子體質虛弱,因而虛汗不斷。其實,有相當部分的小孩是生理性多汗。生理性多汗多見于頭和頸部,常在入睡后半小時內發生,1小時左右就不再出汗了。嬰幼兒期由于新陳代謝旺盛,加上小兒活潑好動,有的即使晚上上床后也不得安寧,所以入睡后頭部也可出汗。所謂生理性多汗,是指孩子發育良好,身體健康,無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家長往往習慣于以自己的主觀感覺來決定小兒的最佳環境溫度,喜歡給寶寶多蓋被,捂得嚴嚴實實。孩子因為大腦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而且又處于生長發育時期,機體的代謝非常旺盛,再加上過熱的刺激,只有通過出汗,以蒸發體內的熱量,來調節正常的體溫。
2016-07-21 03:50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濤 主治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孩子晚上睡覺多汗的原因很多,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正常的兒童,即使出汗過多,家長也不用緊張:因為兒童汗腺較發達。汗腺分泌由植物神經(迷走神經)控制,孩子睡著后,其迷走神經興奮導致出汗多。一般以頭、面部出汗為多,但是睡后一兩個小時內就會緩解。此時,可用干毛巾及時擦干汗液;經常更換內衣,防止因出汗過多而著涼感冒;平時讓孩子勤洗澡,被褥或睡袋經常曬曬太陽,保持干燥,同時進行殺菌消毒。對于疑為病理性出汗的孩子,有可能是植物神經功能性紊亂,部分可能是缺鈣所致。應及時到醫院檢查,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隨著病癥的好轉,夜汗癥狀自然也就消失了。
2016-07-21 03:57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邢學法 主治醫師
冠縣辛集中心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你好,小兒出現盜汗,首先要及時查明原因,并給予適當的處理。對于生理性盜汗一般不主張藥物治療,而是采取相應的措施,祛除生活中的導致高熱的因素。此如,孩子睡前活動量過大,或飽餐高熱量的食物導致夜間出汗,就應該對小兒睡前的活動量和進食量給予控制,這樣也有利于睡眠和控制小兒肥胖,有益于小兒的身心健康。有的小兒的夜間大汗,是由于室溫過高,或是蓋的被子過厚所致。對于病理性盜汗的小兒,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缺鈣引起的盜汗,應適當補充鈣、磷、維生素D等。對于結核病引起的盜汗,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正規的抗結核治療。
2016-07-21 04:04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小孩子出汗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兒童汗腺較發達,生長發育旺盛有關系的啊.汗腺分泌由植物神經(迷走神經)控制,睡著后,迷走神經興奮導致出汗多,一般以頭,面部出汗為多,但是睡后一兩個小時內就會緩解.如果睡后一直出汗,而且量比較大,有可能是植物神經功能性紊亂,這些是不需要治療的啊.部分可能是缺鈣所致,所以最好還是檢查看看是否是缺鈣啊.這個需要補鈣和維生素d的.另外出汗后一定要換衣服防止感冒啊.
2016-07-21 04:10
-
-
回答6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醫生建議:你好,建議服用護彤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適用于緩解兒童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四肢酸痛、打噴嚏、流鼻涕、鼻塞、咽痛等癥狀。溫水沖服。用藥3天癥狀無緩解,應去醫院就診,祝早日康復
2016-07-21 0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