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小兒腹瀉肚脹可能由飲食不當、腸道感染、腹部著涼、消化不良、乳糖不耐受等引起。 1.飲食不當:小兒進食過多生冷、油膩或不易消化的食物,會加重腸胃負擔,導致腹瀉肚脹。應調整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 2.腸道感染:病毒、細菌等病原體侵襲腸道,引發炎癥,出現腹瀉肚脹。需根據感染類型,使用相應的抗病毒或抗菌藥物,如利巴韋林、頭孢克洛等。 3.腹部著涼:腹部受寒后,胃腸蠕動加快,引起腹瀉肚脹。注意腹部保暖,可適當熱敷。 4.消化不良:小兒胃腸功能較弱,容易消化不良,導致食物堆積產氣。可服用益生菌,如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 5.乳糖不耐受:體內乳糖酶缺乏,無法完全消化乳糖,產生腹瀉肚脹。可選用無乳糖奶粉。 小兒出現腹瀉肚脹時,家長不要過于慌張。若癥狀持續不緩解或加重,應及時帶孩子到正規醫院就診。
2024-10-21 19:58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建議查大便常規為了提高回復質量,建議使用語音、視頻回復,雙倍大獎等你拿,詳見活動公告!
2024-10-21 19:58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要是很嚴重就去醫院,要是不太嚴重就給貼丁桂兒臍貼
2024-10-21 19:58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你可以給孩子喝點思密達,然后貼下止瀉貼啊
2024-10-21 19:58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邢學法 主治醫師
冠縣辛集中心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小兒腹瀉又稱消化不良。是脾胃功能失調而導致的一種消化道疾病。本病四季皆有,以夏秋季較為多見。多發生于2歲以下的嬰幼兒。發病后易損耗氣陰,重癥者可出現危險的病變。遷延日久,常導致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遲緩,疳積等癥。本病相當于現代醫學的嬰幼兒消化不良、脂肪瀉、腸吸收不良綜合征、病毒性腸炎等病癥。中醫認為小兒脾胃薄弱,凡喂養不當,饑飽無度,飲食生冷或不潔,或外感風寒,過熱或受涼,均可導致脾胃運化失調,而引起腹瀉。主要癥狀是大便次數增多,糞便溏薄,甚至稀如水樣,常伴腹部脹痛,惡心嘔吐,發熱,食欲不振,消瘦等癥狀。按摩方法一按摩方法二生活調理按摩方法一1.常用手法(1)患兒仰臥位,家長用大魚際逆時針摩腹5分鐘。(2)患兒俯臥位,家長用大拇指自下向上推七節骨300次。(3)按揉脾俞、胃俞、大腸俞穴各1分鐘。2.隨證加減(1)傷食瀉:近期有傷食史,糞便稀搪,夾有食物殘渣,氣味酸臭,伴有惡心、嘔吐。納呆、口臭、腹脹,便前常有哭鬧不安,舌苔厚膩。常用手法加①清大腸300次、揉板門200次。②按揉雙側天樞、足三里穴各1分鐘。(2)熱瀉:腹痛即瀉,大便急迫,色褐而臭,可夾有粘液,伴發熱口渴,或渴不欲飲,肛門灼熱,小便短少,舌質紅,苔黃膩。常用手法加①清脾經、清大腸各200次,清小腸100次。②推三關100次,退六腑200次。③按揉天樞穴2分鐘。(3)寒瀉:便稀色淡,帶有泡沫,無臭味或臭味較輕,腹痛腸鳴,常伴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自膩。常用手法加①補脾經200次,推三關100次。②揉龜尾300次。③按揉足三里穴3分鐘。(4)脾虛瀉:久瀉不愈,或時泄時止,反復發作,大便稀薄或水樣,糞便中有食物殘渣或夾有不消化的奶瓣,面色少華,神疲納呆,舌質淡,苔薄膩。常用手法加①補脾經、補大腸各300次,推板門100次。②捏脊5~10遍。③按揉腎俞、足三里各2分鐘。top按摩方法二1.常用手法(1)患兒平臥,用生姜汁為介質推脾經穴300次,揉板門穴200次,推大腸穴100次。(2)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推三關穴,一直推到皮膚發紅為度。(3)暴露腹部,用小魚際摩腹,從中脘穴至神厥穴周圍,直到皮膚發熱,術者手部發熱即止。(4)患兒俯臥,用拇指推七節骨穴,從第4腰椎到長強穴,推到皮膚發紅。重揉龜尾穴10次。(5)用拇指掐兩側足三里穴2分鐘。top生活調理(1)在按摩過程中,應注意護理。喂養要定時定量,不吃不潔食物,注意保護腹部,勿使受涼,每次便后用溫水洗凈肛門,勤換尿布。(2)本病按摩治療有效,但不排除其他療法,特別是有感染因素的,可同時應用抗菌素等藥物治療,如出現脫水和中毒癥狀時,更應及時靜脈輸液等治療。
2024-10-21 2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