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慶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于 5 歲以下兒童。治療方法包括一般治療、對癥治療、抗病毒治療等。治療時需綜合考慮病情嚴重程度、患兒年齡和身體狀況等。 1. 一般治療:患兒需隔離,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口腔清潔,勤漱口。衣物、被褥要清潔,保持皮膚干爽。 2. 對癥治療:發熱時可采用物理降溫,如溫水擦浴。體溫超過 38.5℃,可使用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熱。口腔疼痛明顯者,可使用開喉劍噴霧劑緩解。 3. 抗病毒治療:可選用利巴韋林、干擾素等藥物,但需嚴格遵醫囑。 4. 防治并發癥:若出現心肌炎、腦炎等并發癥,需進行相應的治療,如營養心肌、降顱壓等。 5. 營養支持:保證患兒攝入充足的水分和營養,飲食宜清淡、易消化。 手足口病的治療需要綜合多種方法,家長應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及時就醫,嚴格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和護理。
2024-10-13 14:52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邢學法 主治醫師
冠縣辛集中心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個別重癥患兒如果病情發展快,導致死亡。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柯薩奇病毒A組的16、4、5、9、10型,B組的2、5型,以及腸道病毒71型均為手足口病較常見的病原體,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最為常見。護理對策 1、消毒隔離 一旦發現感染了手足口病,寶寶應及時就醫,避免與外界接觸,一般需要隔離2周。 寶寶用過的物品要徹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曬。 寶寶的房間要定期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流通,溫度適宜。有條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進行空氣消毒。減少人員進出寶寶房間,禁止吸煙,防止空氣污濁,避免繼發感染。 2、飲食營養 如果在夏季得病,寶寶容易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需要適當補水和營養。 寶寶宜臥床休息1周,多喝溫開水。 患兒因發熱、口腔皰疹,胃口較差,不愿進食。宜給寶寶吃清淡、溫性、可口、易消化、柔軟的流質或半流質,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護理 寶寶會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鬧不眠等,要保持寶寶口腔清潔,飯前飯后用生理鹽水漱口,對不會漱口的寶寶,可以用棉棒蘸生理鹽水輕輕地清潔口腔。 可將維生素B2粉劑直接涂于口腔糜爛部位,或涂魚肝油,亦可口服維生素B2、維生素C,輔以超聲霧化吸入,以減輕疼痛,促使糜爛早日愈合,預防細菌繼發感染。 4、皮疹護理 寶寶衣服、被褥要清潔,衣著要舒適、柔軟,經常更換。 剪短寶寶的指甲,必要時包裹寶寶雙手,防止抓破皮疹。 臀部有皮疹的寶寶,應隨時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潔干燥。 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爐甘石洗劑,待有皰疹形成或皰疹破潰時可涂0.5%碘伏。 注意保持皮膚清潔,防止感染。 小兒手足口病一般為低熱或中度發熱,無需特殊處理,可讓寶寶多喝水。 體溫在37.5℃~38.5℃之間的寶寶,給予散熱、多喝溫水、洗溫水浴等物理降溫。 首先還是全身的護理,要給孩子最好的支持。 在孩子患任何疾病的時候,如果全身的抵抗力處在一個很好的狀態的話,任何疾病的感染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因為手足口病的感染主要是病毒的感染,針對病毒,目前來說我們還是以支持療法為主,沒有什么特別針對性的治療,也提倡用病毒唑,但是總的來說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因為抗病毒藥一般在發病24小時到48小時前使用才是最佳的。而往往我們確診手足口病的時候,都已經過了最有效的治療階段,現在也不提倡用這些抗病毒的藥物。 總的來說,還是要提高孩子本身的抵抗力。 比方,提供給孩子容易消化的飲食,保持一定量的飲水,如果孩子體溫高過攝氏38度的話,用適當的退熱藥物,將體溫控制在比較適合的溫度范圍。 如果孩子口腔里面有口瘡的話,讓孩子用1%淡鹽水或者溫水經常漱口,這樣做可以將疼痛控制在較輕的程度里面。 如果孩子出現嚴重的口腔疼痛或者潰瘍時,家長可以帶孩子到醫院,醫生可以用一些抗菌素軟膏或者用帶有局部麻醉性劑的液體減輕孩子的疼痛。 孩子身上的皮疹主要是保持干凈、清潔,不要讓皮膚受到二度感染,這是最主要的。 如果沒有任何的并發癥出現,一般情況下,孩子在很好的護理氛圍中,5—7天都可以痊愈。
2024-10-13 14:52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英文名為:Hand-foot-and-mouthdisease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個別重癥患兒如果病情發展快,導致死亡.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柯薩奇病毒A組的16,4,5,9,10型,B組的2,5型,以及腸道病毒71型均為手足口病較常見的病原體,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最為常見.1,消毒隔離 一旦發現感染了手足口病,寶寶應及時就醫,避免與外界接觸,一般需要隔離2周. 寶寶用過的物品要徹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曬. 寶寶的房間要定期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流通,溫度適宜.有條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進行空氣消毒.減少人員進出寶寶房間,禁止吸煙,防止空氣污濁,避免繼發感染. 2,飲食營養 如果在夏季得病,寶寶容易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需要適當補水和營養. 寶寶宜臥床休息1周,多喝溫開水. 患兒因發熱,口腔皰疹,胃口較差,不愿進食.宜給寶寶吃清淡,溫性,可口,易消化,柔軟的流質或半流質,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護理 寶寶會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鬧不眠等,要保持寶寶口腔清潔,飯前飯后用生理鹽水漱口,對不會漱口的寶寶,可以用棉棒蘸生理鹽水輕輕地清潔口腔. 可將維生素B2粉劑直接涂于口腔糜爛部位,或涂魚肝油,亦可口服維生素B2,維生素C,輔以超聲霧化吸入,以減輕疼痛,促使糜爛早日愈合,預防細菌繼發感染. 4,皮疹護理 寶寶衣服,被褥要清潔,衣著要舒適,柔軟,經常更換. 剪短寶寶的指甲,必要時包裹寶寶雙手,防止抓破皮疹. 臀部有皮疹的寶寶,應隨時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潔干燥. 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爐甘石洗劑,待有皰疹形成或皰疹破潰時可涂0.5%碘伏. 注意保持皮膚清潔,防止感染.
2024-10-13 14:52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1、一定要到醫院診治,并按醫生的囑咐服藥,并臥床休息。2、必要時可服用中成藥,如小兒咽扁沖劑,清開靈口服液,板蘭根沖劑等口服藥物。3、取西瓜霜或思密達涂搽口腔患處,每天2-3次。4、注意口腔皮膚清潔,每天用生理鹽水清潔口腔,同時注意看護病人,防止其對皮膚皰疹進抓撓,以防破潰感染。家庭護理1、避免讓孩子與患兒或有可疑癥狀者接觸,吃東西前一定要洗干凈手,不要隨意使用別人的餐具或其他生活用品,盡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2、如果孩子被感染,一定要很好地臥床休息,發熱時多給喝溫開水,宜吃清淡稀軟的飲食,患兒嘴痛時注意給吃低溫食物,疼痛厲害不能進食時要及時去醫院輸液,補充身體所需的熱能。3、注意讓患兒注意衛生,對于糞便應馬上進行處理,便盆、衣褲要及時注意消毒,保護手、腳部的皮膚及衣著、被單的清潔,避免污染破潰的疹子,勤給患兒洗手,并且將指甲剪短,以防抓疹子而造成皮膚感染。食譜治療急性發作期手、足、口腔粘膜滿布皰疹或潰瘍,疼痛、發熱煩燥,舌紅、苔白或黃,指紋青紫或脈數。證因外感時邪病毒,脾胃蘊熱淚盈眶郁蒸所致,治宜清熱瀉脾,解毒涼血,方用自擬清熱瀉脾飲。藥物組成:金銀花、蒲公英、黃芩各10克,連翹9克,野菊花、赤芍大青葉各12克,石膏15~30克。兼高熱有動風之亦者加羚羊角、蟬蛻;兼心米之熾盛者,合導赤散;若大便秘結者加大黃、生地黃苡仁;兼陰虛者加麥冬、知母;兼風熱犯肺者加桑葉、苦杏仁。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恢復期熱退或微熱。皰疹逐漸消退,胃納欠佳等,此乃余邪未盡,治宜理脾助運,兼以清化。外方:谷芽、生意苡仁各15克,蟬蛻6克,鉤藤、淡竹葉各9克,甘草5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2024-10-13 14:52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個別重癥患兒如果病情發展快,導致死亡.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柯薩奇病毒A組的16,4,5,9,10型,B組的2,5型,以及腸道病毒71型均為手足口病較常見的病原體,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最為常見.西醫治療 如果沒有合并癥,手足口病患兒多數一周即可痊愈.治療原則主要是對癥處理,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維生素B,C及抗病毒藥物.此外,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腦炎,腦膜炎等病癥,應及時復查. 西醫治療手足口病的方法如下: 1)接觸者應注意消毒隔離,避免交叉感染; 2)密切監測病情變化,尤其是腦,肺,心等重要臟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別注意監測血壓,血氣分析,血糖及胸片; 3)加強對癥支持治療,做好口腔護理; 4)注意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及對重要臟器的保護; 5)有顱內壓增高者可給予甘露醇等脫水治療,重癥病例可酌情給予甲基潑尼松龍,靜脈用丙種球蛋白等藥物; 6)出現低氧血癥,呼吸困難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進行機械通氣治療; 7)維持血壓穩定,必要時適當給予血管活性藥物; 其他重癥處理:如出現DIC,肺水腫,心力衰竭等,應給予相應處理.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是嬰幼兒常見的傳染病,柯薩奇病毒A16型和腸道病毒71型共同被認為是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我國自1981年在上海始見本病,之后多個省市區均有報道.本病臨床上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皮疹,潰瘍等表現為主,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致命性并發癥.2008年5月2日我國正式將手足口病列為丙類傳染病進行法定傳染病管理.本病目前尚沒有公認的特效治療手段,現對本病的藥物治療情況作如下概述. 1西藥治療小兒手足口病 1.1阿昔洛韋 阿昔洛韋為一種無環的嘌呤核苷酸類似物,其抗病毒作用為藥物進入皰疹病毒感染的細胞后,與脫氧核苷競爭病毒胸腺激酶或細胞激酶,藥物被磷酸化成活化性阿昔洛韋三磷酸酯,然后通過兩種方式抑制病毒復制:①干擾病毒DNA的多聚糖,抑制病毒的復制;②在DNA多聚糖作用下,與增長的DNA鏈結合,引起DNA鏈的延伸中斷.治療劑量為20mg/kg,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靜滴,1次/d;或者口服阿昔洛韋5~10mg/(kg·d),3次/d.阿昔洛韋作為一種高效廣譜的抗病毒藥物,具有明顯縮短發熱及皮損愈合時間,減輕口腔皰疹疼痛,且在治療期間未見任何副反應[1]. 1.2更昔洛韋 更昔洛韋又名丙氧鳥苷,是繼阿昔洛韋之后新開發的廣譜核苷類抗病毒藥物.抗病毒作用與阿昔洛韋類似.治療劑量為5~10mg/kg,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靜滴,1次/d,療程3~5d.用藥期間酌情使用抗生素及退熱藥.黃世雄[2]研究表明更昔洛韋治療手足口病的療效優于利巴韋林,熱退及皰疹消退的時間顯著短于利巴韋林.但是,更昔洛韋對骨髓的抑制作用及遠期毒副作用尚需進一步研究.陳云健[3]的研究表明使用利巴韋林注射液聯合更昔洛韋治療小兒手足口病效果優于單獨使用上述任一種藥物. 1.3干擾素 干擾素作為一種強有力的抗病毒制劑,對多種病毒感染性疾病有明顯療效,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劑量為100萬IU肌肉注射,1次/d.其治療機制是通過在細胞內阻斷病毒mRNA的翻譯,抑制病毒核糖核酸合成來阻止病毒復制,同時也能通過增強自然殺傷淋巴細胞毒素的活性而加強宿主免疫力.足量應用干擾素能提高機體的細胞免疫力,達到抑制病毒,促進機體康復目的[4].胡恭等[5]研究表明干擾素聯合中藥制劑如小兒清熱寧治療手足口病具有明顯療效. 1.4利巴韋林 利巴韋林作為抗病毒的常用藥,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肯定.治療劑量為10mg/kg,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靜滴,1~3次/d,療程3d;或者口利巴韋林含片1/4~1/2片,4次/d.用藥期間酌情使用抗生素及退熱藥.副反應是罕見的出汗,食欲不振及低血糖等.本藥目前在一些大醫院不再作為治療手足口病的首選藥物.但因其總體上副反應少且價格低廉,安全可靠,療效高,適用于基層醫院推廣使用[6]. 1.5思密達 思密達的有效成分是八面體蒙脫石微粒,具有層紋狀分子結構,對消化道的病毒,細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有較強的固定,吸附和清除作用,對消化道黏膜有很強的覆蓋能力,能與黏液蛋白相結合,提高黏膜屏障對攻擊因子的防御功能,能促進上皮組織恢復和再生.對于手足口病的患兒特別是口腔潰瘍嚴重的患兒以適量思密達用溫開水攪成糊狀,4次/d,分別于早,午,晚飯后及睡前涂于口腔潰瘍局部,可明顯縮短小兒口腔潰瘍的愈合時間,未出現明顯毒副作用.且思密達口味香甜,患兒易于接受,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7]. 2中藥方劑治療小兒手足口病 本病屬中醫“濕溫”,“時疫”等范疇.病因為濕熱疫毒,多因內蘊濕熱,外受時邪,留于肺,脾,心三經而成.外邪自口鼻而入,侵襲肺,脾二經,肺主皮毛,故初期多見肺衛癥狀,如發熱,流涕,咳嗽;脾主四肢,開竅于口,手足口受邪而為水皰,口舌生皰疹,潰瘍.目前中醫藥治療本病,主要采用辨證分型,辨病分期,專方加減三種基本方法.可達標本兼顧,減輕癥狀,縮短病程之功效. 中醫治療 普通型(心脾積熱):發熱,無汗,手足口出現皰疹,其中口舌皰疹色紅,疼痛劇烈,患兒流涎較多,納差,不能進食,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 中醫治法:清熱解毒化濕 方藥:大黃黃連瀉心湯加減 藥物:大黃3克,黃芩6克,黃連3克,五倍子6克,薄荷6克,水煎50毫升,分2次服. 普通型(濕熱交阻):發熱,無汗,手足口出現皰疹,口舌皰疹色暗紅,疼痛不劇,腹脹,納差,大便正常或稍溏,舌暗紅,苔白膩或稍黃膩. 中醫治法:辛開苦降,清熱化濕解毒 方藥:甘草瀉心湯加減 藥物:生甘草10克,半夏6克,黃芩6克,黃連2克,干姜3克,柴胡10克,藿香6克,水煎50毫升,分2次服. 重型(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發熱,皮疹,高熱,無汗,煩躁,嗜睡,煩躁,易驚,或伴肢體痿軟,癱瘓,舌紅,苔白膩或黃膩. 中醫治法:清熱化濕,鎮肝熄風 方藥:風引湯加減 藥物:大黃3克,生石膏20克,寒水石10克,滑石10克(包煎),赤石脂10克,白石脂10克,紫石英10克,生牡蠣10克,生龍骨10克,干姜3克,桂枝6克,甘草3克,水煎50毫升,分2次服. 重癥加減方案:熱勢較盛,加用羚羊角粉;肢體陣攣重,加用薏苡仁,地龍,木瓜;便秘減赤石脂,腹瀉減大黃,減生石膏用量,加用升麻,葛根;肢體軟癱,加用鮮地龍,秦艽,威靈仙,絲瓜絡(濕熱條辨方);后期熱退減石類藥物,益氣養陰清熱通絡.
2024-10-14 05: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