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小兒腦癱的癥狀多樣,主要包括運動障礙、姿勢異常、智力障礙、語言障礙、視聽覺障礙等。 1.運動障礙:患兒肢體活動不協調,動作笨拙,自主運動困難,比如難以完成抬頭、翻身、坐立、行走等動作。 2.姿勢異常:常表現為頭向后仰、肩部前傾、下肢內收交叉、足尖著地等異常姿勢。 3.智力障礙:部分患兒存在智力低下,學習能力差,理解和認知能力不足。 4.語言障礙:說話晚,吐字不清,甚至無法正常表達。 5.視聽覺障礙:可能有視力減弱、斜視、聽力減退等問題。 6.癲癇發作:部分患兒會出現癲癇癥狀,表現為突然的抽搐、意識喪失等。 總之,小兒腦癱對患兒的生活質量影響較大。一旦發現孩子有相關異常表現,應及時帶孩子到正規醫院就診,盡早進行診斷和治療。
2024-10-13 14:11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尹君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腦癱的發展是動態過程,因此腦癱患兒在嬰兒期即表現出一些“異常”,如果這些“異常”不能被早期治療,隨著肌張力的增高、病理反射的出現,其關節周圍肌肉的緊張度增加,會造成不良姿勢、肢體畸形,如雙足呈馬蹄內翻畸形、行走時足尖著地、膝關節或肘關節屈曲攣縮。對于腦癱患兒,建議用NCR神經元再生療法進行治療,避免形成不良姿勢與肢體畸形:如果腦癱患兒在嬰兒期,這些“異常”就得到正確的早期治療,一些輕、中度腦癱的病情發展就能得到抑制,而一些重度腦癱可減輕至輕度。
2024-10-13 14:11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1、中樞性運動障礙 表現為運動發育遲緩,比同齡兒童明顯落后,當患兒抬頭、翻身、坐力困難時才被家長發現。病兒的肢體很少動作,特別是下肢更為明顯,常表現為偏癱、雙側癱、四肢癱等。由于自主運動困難,動作僵硬,不協調,常出現異常的運動模式。 2、肌張力和姿勢異常錐體外系或基底節有病變時,主要表現為異常動作、運動增強、手足徐動癥、舞蹈癥、肌強直;小腦有病變時出現共濟失調、肌張力低下;大腦廣泛病變時出現肌肉強直、震顫等。
2024-10-13 14:11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孟慶福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一般根據母親的妊娠史、新生兒病史、臨床表現以及結合運動評估所發現的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不難作出診斷一些單肢癱的患兒隨著時間的推延,常會發現實際上是單側癱;還有一些早期診斷為單側癱的患兒,以后也可能會發現他們是四肢癱或雙側癱。這是因為受累較嚴重的一肢或一側肢體較早地呈現出病理狀態,從而掩蓋了較少受累的另一肢或另一側肢體的異常。
2024-10-13 14:11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腦性癱瘓的癥狀在嬰兒期表現,常以異常姿勢和運動發育落后為主訴。雖然患兒的腦損害或者腦發育異常是非進展性的,隨著腦損傷的修復和發育過程,其臨床表現常有改變。如嚴重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在嬰兒早期常表現為肌張力低下,以后逐漸轉變為肌張力增高。平衡功能障礙需嬰兒發育到坐甚至站立時才能表現出來。關節攣縮和脊柱畸形等繼發改變也是逐漸發展出來的。可以伴有癲癇、智力低下、感覺障礙、行為障礙等。這些伴隨疾病有時也可能成為腦癱兒童的主要殘疾。 治療計劃應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兒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質量為目標,盡可能減少繼發性關節畸形和軟組織攣縮,盡量推遲或避免手術治療。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心理行為治療、家庭訓練計劃、特殊教育、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腦癱的預防要加強妊娠早期保健,可以避免各種有害因素對胚胎發育的損害;進一步提高產科技術,減少產傷、窒息造成的腦缺血缺氧性損害。此外,加強新生兒護理及疾病,如新生兒低血糖、酸中毒、黃疸、嚴重感染等的防治。
2024-10-14 00:44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腦癱? 小兒腦性癱瘓簡稱小兒腦癱,是一組在小兒早期即發病的非進行性癥侯群,表現為非陣發性的中樞性隨意肌功能受累,如肢體痙攣、姿勢控制異常和不隨意運動等,并可同時伴有癲癇、智力低下、語言和視覺障礙等。其發病率在我國尚無精確報道,圍外報道為1.5‰~5‰活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