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陳劍鋒 副主任醫師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
三級甲等
兒科中心-小兒專科
-
你好,川崎病川崎病是一種以全身的血管炎性改變為主要病理特征的急性,發熱性的出疹性的小兒疾病。早期出現發熱、出現皮疹、淋巴結腫大、眼結合膜充血、口腔充血、楊梅舌、掌跖紅斑、手足硬性水腫等癥狀,如果孩子出現以上癥狀,建議及時就醫檢查以免耽誤病情。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2019-12-03 13:5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一、什么是川崎病川崎病(Kawasakidisease)又稱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mucocutaneouslymphnodesyndrome),主要是以皮膚粘膜出疹、淋巴結腫大和多發性動脈炎為特點的急性發熱性疾病。1967年由川崎富作用首先報告。以后在世界不同種族中陸續有該病發生報道,但在日裔兒童中流行率最高,1979、1982年1985年日本曾有過三次大流行,每次持續6個月;在美國和韓國的一些城市每隔2~4年也流行一次。我國也有川崎病流行,但流行情況未見詳細報道。絕大多數患兒年齡在2個月至5歲,但也有成年患者。男女比例1.3~1.5:1,復發率2%~3%。二、川崎病病因病理本病病因尚未完全闡明。曾懷疑塵螨傳播的立克次體和瘡皰丙酸桿菌(prupionilacteriumacnes)是本病原因,但未補被證實;也有報道與逆轉錄病毒有關,曾在本病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發現與逆轉錄病毒相關的逆轉錄酶活性。日本研究發現,本病患者HLA-BWzz頻率約比普通人群高2倍;而美國波士頓地區流行中,則HLA-BW51檢出率增高。因此,遺傳易感性和感染可能是本病的病因。本病急性期T淋巴細胞減低、循環T4細胞活化、T8細胞減少、B淋巴細胞活化。這些免疫異常可能由嗜淋巴組織病毒感染引起,而病毒對內皮細胞的親和性可能是多發性血管炎的原因。最近發現,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及血管內皮細胞的細胞因子、增殖因子、活化細胞膜表面抗原、細胞間粘附因子等可能在本病的發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國內研究發現本病呈以IgG1、IgG3增高為特點為B細胞多克隆活化,B細胞生長活化、分子因子和白細胞介素-6活性均值明顯增高,腫瘤壞死因子也增高。另外、急性期血液凝固性增高與血小板激活,可能與動脈瘤形成有關。尸檢發現冠狀動脈是損害最多的部位,其他尚有主動脈、腹主動脈、頸動脈、鎖骨下動脈和肺動脈。病理改變與嬰幼兒結節性多動脈炎相似,呈動脈全層炎;血管內膜增厚,有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內彈力層及中膜斷裂,管壁壞死及動脈瘤形成。心臟有心內膜炎及心肌炎。冠狀動脈血栓形成,可致心肌梗塞,常導致死亡。三、川崎病癥狀一般無前驅癥狀,突然發熱,呈弛張熱或持續性發熱,持續1~2周,多為7~10天,平均最高溫度達39~39.9℃。數日后,軀干尤其會陰部出現多形性紅色斑疹,亦可呈蕁麻疹樣皮疹,有瘙癢感,但無水皰或結痂。四肢遠端變比較典型。在發病后第1周指甲或趾甲近端蒼白(不完全性白甲病),手掌及足底出現紅斑,手腳彌漫腫脹,皮膚常繃緊較硬,壓之無凹陷。約于起病后10~15d,甲周、手掌及足底開始脫皮;有時表皮呈簇狀脫落,下方露出新的正常皮膚。約2個月后指甲和趾甲常出現橫溝。整個病程持續2~12周,并往往伴有非化膿性淋巴結腫大。比較嚴重的表現是約于發現第10日,當皮疹、發熱和其他急性期癥狀開始消退時發生心臟炎。患者面色蒼白、發紺、乏力、胸悶、心前區痛、心音低鈍,心尖可聞及收縮期雜音、奔馬律或早搏。經臨床、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和放射線檢查約50%病例發現心臟損害,包括急性心肌炎、心包炎、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采用無創傷性檢查發現20%病人因冠狀動脈炎而引致冠狀動脈瘤。冠狀動脈瘤在起病最初4周檢出率最高,以后逐漸減少。冠狀動脈造影發現冠狀動脈瘤約達60%。冠狀動脈瘤直徑小于8mm者可以退縮;大于8mm者不能退縮,容易發生冠狀狹窄或閉塞,而引起心肌梗塞。必須指出,心臟炎與冠狀動脈瘤的形成相互無關。其他表現尚有主要累及大關節的關節炎或關節腫痛、虹膜捷狀體炎、中耳炎、肺炎、無菌性腦膜炎、腹痛腹泄等。少見的表現有肝炎、膽囊水腫、腸麻痹及腸出血、胸腔積液、肛周皮膚潮紅、脫皮以及顱神經麻痹和腦病等。四、川崎病診斷檢查根據臨床表現,并排除其他疾病,下列6項中具有5項即可成立診斷。⑴持續發熱5日以上。⑵雙側結合膜充血。⑶多形性紅斑。⑷口唇發紅,草莓樣舌;口腔及咽部粘膜彌漫性充血。⑸急性期手掌與足底充血、硬結性水腫,恢復期指尖開始脫皮。⑹急性非化膿性頸部淋巴腫大。五、川崎病治療方法多數情況下本病為自限性疾病。急性發熱期可用阿司匹林80~150mg/kg,分4次口服;按血藥濃度20~25mg/dl調整劑量。發熱期過后可減少劑量5~10mg/kg,每日一次;阿司匹林能減緩冠狀動脈瘤發生和防止血栓形成。治療中應經常進行心電圖檢查和二維超聲心動圖追蹤,必要可做冠狀動脈造影。阿司匹林療程根據臨床病程而定,一般宜服數月;如有冠狀動脈瘤發生,則治療應持續至冠狀動脈瘤消退。有發生冠狀動脈瘤的高危病人,在應用阿司匹林的同時,尚可予γ-球蛋白每日40mg/kg,連續5日。與單用阿司匹林相比,γ-球蛋白能顯著減輕冠狀動脈病變。對腎上腺皮激素的應用尚有爭議。有人認它能促進動脈瘤形成;但也有報道在發病早期應用沖擊量糖皮質激素能防止冠狀動脈瘤發生。少數冠狀動脈瘤較大而不能退縮者需作冠狀動脈旁路手術。
2016-05-30 14:50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你好,單純從你提供的這些資料還并不足以診斷的,需要作一些相應的一些檢查,結合臨床表現來分析。
2016-05-30 15:03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你好,單純從你提供的這些資料還并不足以診斷的,需要作一些相應的一些檢查,結合臨床表現來分析。
2016-05-30 15:10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