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小兒腹瀉是嬰幼兒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可能由感染、飲食不當、過敏、腸道菌群失調、氣候因素等引起。治療方法包括調整飲食、補液、藥物治療、調節腸道菌群、針對病因治療等。 1.調整飲食:暫停不易消化的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如米粥、面條。 2.補液:防止脫水和電解質紊亂,輕中度脫水可口服補液鹽,重度脫水需靜脈補液。 3.藥物治療:常用蒙脫石散保護腸黏膜,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調節腸道菌群,若為細菌感染可用頭孢克肟顆粒等抗生素。 4.調節腸道菌群:補充益生菌,如嗜酸乳桿菌片。 5.針對病因治療:如因乳糖不耐受,可使用無乳糖奶粉;若是食物過敏,需規避過敏原。 總之,小兒腹瀉的治療需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家長應密切觀察孩子的病情變化,若腹瀉嚴重或持續不緩解,應及時帶孩子到正規醫院就診。
2024-10-20 19:51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個別人每日排便2~3次或每2~3日一次,糞便的性狀正常,每日排出糞便的平均重量為腹瀉150~200g,含水分為60%~75%.腹瀉(diarrhea)是一種常見癥狀,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粘液.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癥狀.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腹瀉發病急劇,病程在2~3周之內.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腹瀉是癥狀,根本治療要針對病因.認識腹瀉的發病機理有助于掌握治療原則. (一)病因治療不言而喻,腸道感染引起的腹瀉必需抗感染治療,以針對病原體的抗菌治療最為理想.復方新諾明,氟哌酸(諾氟沙星),環丙氟哌酸(環丙沙星),氟嗪酸(氧氟沙星)對菌痢,沙門菌或產毒性大腸桿菌,螺桿菌感染有效,甲硝唑對溶組織阿米巴,梨形鞭毛蟲感染有效,因此,這數種藥物常用于急性感染性腹瀉,包括預防和治療所謂旅行者腹瀉.治療乳糖不耐受癥和麥膠性乳糜瀉所致的腹瀉在飲食中分別剔除乳糖或麥膠類成發.高滲性腹瀉的的治療原則是停食或停用造成高滲的食物或藥物.分泌性腹瀉易致嚴重脫水和電解質丟失,除消除病因,還應積極由口服和靜脈補充鹽類和葡萄糖溶液,糾正脫水.膽鹽重吸收障礙引起的結腸腹瀉可用消膽胺吸附膽汁酸而止瀉.治療膽汁酸缺乏所致的脂肪瀉,可用中鏈脂肪代替日常食用的長鏈脂肪,因前者不需經結合膽鹽水解和微膠粒形成等過程而直接經門靜脈系統吸收. (二)對癥治療選擇藥物時,應避免成癮性藥物,必要時也只能短暫使用.病因治療是主要的,凡病因不明者,盡管經對癥治療后癥狀已有好轉,絕不可放松或取消應有的檢查步驟,對尚未排除惡性疾病的病例尤其如此. 1.止瀉藥常用的有活性炭,鞣酸蛋白,次碳酸鉍,氫氧化鋁凝膠等,日服3~4次.藥效較強的復方樟腦酊(3~5ml)和可待因(0.03g),每日2~3次.因久用可成癮,故只短期適用于腹瀉過頻的病倒.復方苯乙哌酊(每片含苯乙哌啶2.5mg和阿托品0.025mg),每次1~2片,2~4/d,此藥有加強中樞抑制的作用,不宜與巴比妥類,阿片類藥物合用.氯苯哌酰胺(咯派丁胺,loperamide)的藥效較復方苯乙哌啶更強且持久,不含阿托品,較少中樞反應.初服4mg,以后調整劑量至大便次數減至1~2次/d,日量不宜超過8mg.培菲康可調節腸道功能. 2.解痙止痛劑可選用阿托品,普魯本辛,山莨菪堿,普魯卡因等藥. 3.鎮靜藥可選用安定,利眠寧,苯巴比妥類藥物. 4.調節腸道植物神經紊亂藥可選解郁抗慮膠囊等藥物. (三)考慮到吃西藥副作用很大,可以考慮服用“永倉訶苓止瀉膠囊”進行治療.優點是中藥制劑沒有毒副作用,治療效果比較理想,缺點是服用時間比較長一般的患者都需要按療程進行服用. (四)蒙脫石散 抗生素,微生態,中成藥等方法的治療都會或多或少的具有毒性,可能傷害到腸道內的健康菌群.而新型治療藥物蒙脫石散,可以利用蒙脫石的層紋狀結構及非均勻性電荷分布,對消化道內的病毒,病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有固定,一直作用對消化道粘膜有覆蓋能力,并通過與粘液糖蛋白相互結合,從質和量兩方面修復,提高粘膜屏障對攻擊因子的防御功能.并且藥物成分不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并連同所固定的供給因子隨消化道自身蠕動排出體外.不改變正常的腸蠕動.可選擇藥物:司邁特蒙脫石散(3g成人兒童裝,1g嬰幼兒裝).
2024-10-20 19:51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個別人每日排便2~3次或每2~3日一次,糞便的性狀正常,每日排出糞便的平均重量為腹瀉150~200g,含水分為60%~75%.腹瀉(diarrhea)是一種常見癥狀,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粘液.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癥狀.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腹瀉發病急劇,病程在2~3周之內.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腹瀉是癥狀,根本治療要針對病因.認識腹瀉的發病機理有助于掌握治療原則. (一)病因治療不言而喻,腸道感染引起的腹瀉必需抗感染治療,以針對病原體的抗菌治療最為理想.復方新諾明,氟哌酸(諾氟沙星),環丙氟哌酸(環丙沙星),氟嗪酸(氧氟沙星)對菌痢,沙門菌或產毒性大腸桿菌,螺桿菌感染有效,甲硝唑對溶組織阿米巴,梨形鞭毛蟲感染有效,因此,這數種藥物常用于急性感染性腹瀉,包括預防和治療所謂旅行者腹瀉.治療乳糖不耐受癥和麥膠性乳糜瀉所致的腹瀉在飲食中分別剔除乳糖或麥膠類成發.高滲性腹瀉的的治療原則是停食或停用造成高滲的食物或藥物.分泌性腹瀉易致嚴重脫水和電解質丟失,除消除病因,還應積極由口服和靜脈補充鹽類和葡萄糖溶液,糾正脫水.膽鹽重吸收障礙引起的結腸腹瀉可用消膽胺吸附膽汁酸而止瀉.治療膽汁酸缺乏所致的脂肪瀉,可用中鏈脂肪代替日常食用的長鏈脂肪,因前者不需經結合膽鹽水解和微膠粒形成等過程而直接經門靜脈系統吸收. (二)對癥治療選擇藥物時,應避免成癮性藥物,必要時也只能短暫使用.病因治療是主要的,凡病因不明者,盡管經對癥治療后癥狀已有好轉,絕不可放松或取消應有的檢查步驟,對尚未排除惡性疾病的病例尤其如此. 1.止瀉藥常用的有活性炭,鞣酸蛋白,次碳酸鉍,氫氧化鋁凝膠等,日服3~4次.藥效較強的復方樟腦酊(3~5ml)和可待因(0.03g),每日2~3次.因久用可成癮,故只短期適用于腹瀉過頻的病倒.復方苯乙哌酊(每片含苯乙哌啶2.5mg和阿托品0.025mg),每次1~2片,2~4/d,此藥有加強中樞抑制的作用,不宜與巴比妥類,阿片類藥物合用.氯苯哌酰胺(咯派丁胺,loperamide)的藥效較復方苯乙哌啶更強且持久,不含阿托品,較少中樞反應.初服4mg,以后調整劑量至大便次數減至1~2次/d,日量不宜超過8mg.培菲康可調節腸道功能. 2.解痙止痛劑可選用阿托品,普魯本辛,山莨菪堿,普魯卡因等藥. 3.鎮靜藥可選用安定,利眠寧,苯巴比妥類藥物. 4.調節腸道植物神經紊亂藥可選解郁抗慮膠囊等藥物. (三)考慮到吃西藥副作用很大,可以考慮服用“永倉訶苓止瀉膠囊”進行治療.優點是中藥制劑沒有毒副作用,治療效果比較理想,缺點是服用時間比較長一般的患者都需要按療程進行服用. (四)蒙脫石散 抗生素,微生態,中成藥等方法的治療都會或多或少的具有毒性,可能傷害到腸道內的健康菌群.而新型治療藥物蒙脫石散,可以利用蒙脫石的層紋狀結構及非均勻性電荷分布,對消化道內的病毒,病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有固定,一直作用對消化道粘膜有覆蓋能力,并通過與粘液糖蛋白相互結合,從質和量兩方面修復,提高粘膜屏障對攻擊因子的防御功能.并且藥物成分不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并連同所固定的供給因子隨消化道自身蠕動排出體外.不改變正常的腸蠕動.可選擇藥物:司邁特蒙脫石散(3g成人兒童裝,1g嬰幼兒裝).
2024-10-20 19:51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嬰幼兒消化系統發育不良,各種消化酶的分泌較少,活力較低,對食物的耐受力差不能適應食物質,量的較大變化,因生長發育快,所需營養物質相對較多,消化道負擔較重,經常處于緊張狀態,易于發生消化功能紊亂.胃內酸度比成人低,抗菌能力差,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腸道SIgA均較低,易患腸道感染. 小兒腹瀉可由非感染和感染性原因引起. (1)非感染性原因有:生理性腹瀉,母乳的營養成分超過小兒的生理需要量和消化功能的限度時,便會使小兒發生腹瀉;喂食不當可引起腹瀉,多為人工喂養兒,由于喂養不定時,量過多或過少或食物成分不適宜,如過早喂食大量淀粉或脂肪類食物,突然改變食物品種或斷奶;個別小兒對牛奶或某些食物成分過敏或不耐受(如乳糖缺乏),喂食后可發生腹瀉;氣候突然變化,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加;天氣過熱使消化液分泌減少,而由于口渴吃奶過多,增加消化道負擔,均易誘發腹瀉. (2)感染性原因:分為腸道內感染和腸道外感染. 腸道內感染可由病毒,細菌,真菌及寄生蟲引起,以前兩者多見,尤其是病毒. 病毒感染為: ①人類輪狀病毒:是嬰幼兒秋冬季腹瀉的最常見病原; ②諾沃克病毒:多侵犯兒童及成人,與嬰幼兒腹瀉的關系不密切. 細菌感染: 主要為大腸桿菌和痢疾桿菌引起的感染. 病原微生物隨污染的飲食或水進入消化道,也可通過污染的日用品,手,玩具或帶菌者傳播. 另外,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皮膚感染等或急性傳染病時,由于發熱及病原體的毒素作用使消化道功能紊亂,可伴有腹瀉.有時,腸道外感染的病原體可同時感染腸道(主要是病毒).小兒腹瀉用藥一:丁桂兒臍貼,功能主治:健脾溫中,散寒止瀉.適用于小兒泄瀉,腹痛的輔助治療.用法用量:外用.貼于臍部,一次1貼,24小時換藥一次. 小兒腹瀉用藥二:合生元兒童益生菌沖劑,功能主治:疾病,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調,導致的兒童及嬰幼兒抵抗力下降;腸道菌群紊亂引起的營養消化吸收差;腹瀉,腹痛,腹脹,便秘;飲食不當;水土不適.用法用量:每日一至二次,每次一包;取合生元兒童益生菌沖劑加入到適量溫水或牛奶(37℃以下)中沖服. 小兒腹瀉用藥三:小兒功勞止瀉顆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止瀉.用法用量:開水沖服,五周歲以下一次2.5克,五周以上一次5克,一日3次. 小兒腹瀉用藥四:健兒止瀉顆粒,功能主治:固脾止瀉.用法用量:開水沖服,周歲以內一次6克,一至五歲一次6-12克,五歲以上一次12-18克,一日3次. 以上藥物主要是對小兒腸粘膜要加以保護,腹瀉極其嚴重時,可以服用一些止瀉的藥物,如黃連素,慶大霉素糖漿.1,注意飲食衛生:加強衛生宣教,對水源和食品衛生嚴格管理.食品應新鮮,清潔,凡變質的食物均不可喂養小兒,食具也必須注意消毒.2,增強體質:平時應加強戶外活動,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注意小兒體格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種疾病.3,避免不良刺激:小兒日常生活中應防止過度疲勞,驚嚇或精神過度緊張.4,避免交叉感染:感染性腹瀉易引起流行,對新生兒,托幼機構及醫院應注意消毒隔離.發現腹瀉患兒和帶菌者要隔離治療,烘便應做消毒處理.5,合理應用抗生素:避免長期濫用廣譜抗生素,以免腸道菌群失調,招致耐藥菌繁殖引起腸炎.
2024-10-20 19:51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瀉的原發疾病或病因診斷主要須從病史,癥狀,體征,常規化驗特別是糞便檢驗中獲得依據.許多病例通過仔細分析病史和上述檢查的初步結果,往往可以得出正確診斷. 若診斷仍不清楚,可進一步作X線鋇灌腸和鋇餐檢查,和(或)直,結腸鏡檢查.如仍無明確結論,則須根據不同情況選用超聲,CT,內鏡逆行膽胰管造影(ERCP)等影象診斷方法以檢查膽,胰疾病,或進行小腸吸收功能試驗,呼氣試驗,小腸粘膜活檢以檢查小腸吸收不良. 高度懷疑腸結核,腸阿米巴病等有特效治療的疾病,經過努力都不能確診時,可在一定限期內進行治療試驗.腹瀉是癥狀,根本治療要針對病因.認識腹瀉的發病機理有助于掌握治療原則. (一)病因治療不言而喻,腸道感染引起的腹瀉必需抗感染治療,以針對病原體的抗菌治療最為理想.復方新諾明,氟哌酸(諾氟沙星),環丙氟哌酸(環丙沙星),氟嗪酸(氧氟沙星)對菌痢,沙門菌或產毒性大腸桿菌,螺桿菌感染有效,甲硝唑對溶組織阿米巴,梨形鞭毛蟲感染有效,因此,這數種藥物常用于急性感染性腹瀉,包括預防和治療所謂旅行者腹瀉.治療乳糖不耐受癥和麥膠性乳糜瀉所致的腹瀉在飲食中分別剔除乳糖或麥膠類成發.高滲性腹瀉的的治療原則是停食或停用造成高滲的食物或藥物.分泌性腹瀉易致嚴重脫水和電解質丟失,除消除病因,還應積極由口服和靜脈補充鹽類和葡萄糖溶液,糾正脫水.膽鹽重吸收障礙引起的結腸腹瀉可用消膽胺吸附膽汁酸而止瀉.治療膽汁酸缺乏所致的脂肪瀉,可用中鏈脂肪代替日常食用的長鏈脂肪,因前者不需經結合膽鹽水解和微膠粒形成等過程而直接經門靜脈系統吸收. (二)對癥治療選擇藥物時,應避免成癮性藥物,必要時也只能短暫使用.病因治療是主要的,凡病因不明者,盡管經對癥治療后癥狀已有好轉,絕不可放松或取消應有的檢查步驟,對尚未排除惡性疾病的病例尤其如此. 1.止瀉藥常用的有活性炭,鞣酸蛋白,次碳酸鉍,氫氧化鋁凝膠等,日服3~4次.藥效較強的復方樟腦酊(3~5ml)和可待因(0.03g),每日2~3次.因久用可成癮,故只短期適用于腹瀉過頻的病倒.復方苯乙哌酊(每片含苯乙哌啶2.5mg和阿托品0.025mg),每次1~2片,2~4/d,此藥有加強中樞抑制的作用,不宜與巴比妥類,阿片類藥物合用.氯苯哌酰胺(咯派丁胺,loperamide)的藥效較復方苯乙哌啶更強且持久,不含阿托品,較少中樞反應.初服4mg,以后調整劑量至大便次數減至1~2次/d,日量不宜超過8mg.培菲康可調節腸道功能. 2.解痙止痛劑可選用阿托品,普魯本辛,山莨菪堿,普魯卡因等藥. 3.鎮靜藥可選用安定,利眠寧,苯巴比妥類藥物. 4.調節腸道植物神經紊亂藥可選解郁抗慮膠囊等藥物. (三)考慮到吃西藥副作用很大,可以考慮服用“永倉訶苓止瀉膠囊”進行治療.優點是中藥制劑沒有毒副作用,治療效果比較理想,缺點是服用時間比較長一般的患者都需要按療程進行服用. (四)蒙脫石散 抗生素,微生態,中成藥等方法的治療都會或多或少的具有毒性,可能傷害到腸道內的健康菌群.而新型治療藥物蒙脫石散,可以利用蒙脫石的層紋狀結構及非均勻性電荷分布,對消化道內的病毒,病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有固定,一直作用對消化道粘膜有覆蓋能力,并通過與粘液糖蛋白相互結合,從質和量兩方面修復,提高粘膜屏障對攻擊因子的防御功能.并且藥物成分不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并連同所固定的供給因子隨消化道自身蠕動排出體外.不改變正常的腸蠕動.可選擇藥物:司邁特蒙脫石散(3g成人兒童裝,1g嬰幼兒裝). 根治方法 目前因為此病為細菌或傳染,或行為習慣不良引起的,一旦小時候就獲得的話,將終身伴有此病,但是不是就說沒有辦法將這種病徹底根治呢?不是的,而是說這種病很容易“復發”,復發有許多因素,比如有的人結腸炎吃不了大魚大肉,有的人吃不了太辛辣,有的人受不了因為上班時間關系一會吃飽一會暴飲暴食,有的人受不了不運動……總之多方面的原因,其中腹瀉發作最明顯的要屬“不運動”吃的東西再好,生活再規律,可是聽說你天天在電腦面前或是天天坐啊玩,就是沒有運動過,這樣的人胃液得不到血液的供應而導致消化能力減退,從而引發結腸炎,胃炎,菌利,或是腹瀉等……所以目前全世界公認的,最好的治療方法只有一種就是“針灸”,通過增強大腸經小腸經的免疫能力后,通常是兩星期就可以治好,甚至有人得了結腸病快癌變或是胃炎快癌變的,都可以通過針灸來治好,這已經得到世界各國認同,因為西醫的現代科學是救急性病或是以殺病毒為主的醫學模式,使之到目前只是有精確的檢查和判斷能力,說癥狀說的頭頭是道,可是治起來總是讓人復發也沒有辦法.需要指出的是,針灸雖然可以將腹瀉治好,提高腸胃消化功能和免疫能力,但如果還是暴飲暴食,大魚大肉,或是不運動,或是吃太多辛辣食物,或是飲食生活不規律,均可導致再次發作,說明該病的生活習慣非常重要. 三種腹瀉不用吃抗生素 1.病毒性腹瀉:這種腹瀉都屬于自現性的,抗菌素不起作用,多吃也沒有用.但是極易由于上吐下瀉造成脫水,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本身再有一些基礎病就容易引發其他病變,如心功能不全等.如果年輕人出現嘔吐,腹瀉的情況,可以在家喝些加糖,加鹽的水,還可以吃一些收斂藥物,比如腸樂,整腸生,金雙岐等生物制劑. 2.旅行者腹瀉:在衛生條件不好的地方飲食衛生得不到保障,這種情況下傳播的腹瀉也沒有必要用抗生素,因為這種腹瀉很快就能自愈,只要身體別脫水,適當吃些收斂的藥,有的人抵抗力好,甚至不用吃藥,幾天內就會康復. 3.秋季食物中毒造成的腹瀉:這類腹瀉也好判斷,通常都是群體發病,這種腹瀉同樣沒有必要一定使用抗生素,除了細菌性感染的腹瀉,只要水電解質平衡沒有出現異常,都不用吃抗生素,可以多喝水,補充電解質并避免乳制品及固體食物,旅行時避免未煮熟的蔬菜,肉類,海鮮及不潔的飲料,多喝可樂,柳橙汁等酸性飲料,有助于抵制大腸桿菌的數量.
2024-10-20 2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