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孩子發脾氣可能是需求未滿足、情緒管理能力差、環境影響、身體不適、模仿他人等原因造成的。 1.需求未滿足:孩子可能因想要的東西未得到而發脾氣,家長要了解其需求,合理滿足。 2.情緒管理能力差:孩子年齡小,控制情緒能力弱,家長要耐心教導,讓孩子學會識別和表達情緒。 3.環境影響:家庭氛圍緊張或周圍人的不良示范,都可能導致孩子發脾氣,要營造和諧環境。 4.身體不適:如生病、疲勞等,會讓孩子情緒不穩定,要關注孩子健康。 5.模仿他人:孩子可能模仿電視或身邊人的行為,家長要注意篩選孩子接觸的信息。 總之,面對孩子發脾氣,家長要有耐心,分析原因,采取合適的方法引導,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
2024-11-24 16:0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尹君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孩子發脾氣是因為給他的束縛太多,他沒有別的方式去發泄,只有通過發脾氣來表現出來.愿望得不到滿足就發脾氣對于一個飛速成長的孩子來說十分正常,并非意味著孩子性格上有什么缺陷。其實,發脾氣這種行為是短暫的、階段性的。一般來說,幼兒從一歲左右開始就會出現脾氣大的現象,這是因為他們的智力和運動能力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語言的發展速度。小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卻沒有耐心等待,又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于是就付諸于行動--發脾氣。孩子的個性差別很大,有些孩子愛發脾氣,有些孩子比較溫和。這種脾氣在兩歲左右達到第一個高峰,到了三歲以后,語言表達能力趕上了,會有所緩和。四歲以后,孩子更加獨立自主,會出現新一輪的執拗,不過這個時候給他講道理、讓他自己選擇后果,都比以前容易的多。敏銳的家長能夠心平氣和的接受孩子的這種特性,并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將困惑化作孩子成長的動力,耐性引導孩子學會---1、推遲滿足自己的愿望,接受令他失望的現實;2、控制自己的沖動和情緒、3、用恰當的語言而不是令人難以忍受的尖叫、哭鬧、踢打來表達自己。
2024-11-24 16:06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你好,大人都會任性、亂發脾氣了,何況是小孩。發脾氣從發展學上來說是“合理”的,是成長中的一部分,沒有(或很少有)孩子沒有發過脾氣的。愛發脾氣是孩子在1歲前后出現的現象,一旦不如意,便會“動肝火”,有時候還會沖著自己。發脾氣高峰在兩到三歲,這和他們的自我意識地初步形成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有限性有關。孩子有自己的主張,又不能很好地表達。
2024-11-24 16:06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呵呵,大多數寶寶都有這一階段,我家寶寶現在七個多月了,這段時間明顯比以前難照看了,小家伙稍有不順也會鬧騰。我媽很有耐心,總是輕聲輕語的和寶寶交流,而我則有時候會顯得不耐煩。也奇怪了,寶寶一到奶奶那就不鬧了。所以我覺得我們做父母的應該多點耐心,用心觀察寶寶的情緒變化,及時的做出應對方法。呵呵,慢慢習慣吧。祝寶寶健康!
2024-11-24 16:06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發脾氣屬于人皆有之的正常情感,孩子也不例外。兩歲到四歲的孩子和青少年發脾氣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即使是最溫順的孩子有時也會發脾氣,但是孩子經常發脾氣,則不利于培養孩子良好穩定的情緒,不利于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那么,孩子愛發脾氣該怎么辦呢? 不要被孩子的脾氣所要挾 孩子往往用發脾氣來要挾父母,以達到他的目的。如果父母讓步的話,在孩子面前表現得低三下四、畏首畏尾,或者是出于憐憫、同情、嬌慣而屈從,最后以無條件地滿足相妥協,這實際上是縱容,強化了孩子發脾氣的不良行為。長此以往,孩子的脾氣就有可能越來越壞,人也會變得越來越粗暴、任性,成為一個要挾父母的行家,因此父母千萬不要被孩子的脾氣所要挾,而應采取其他方式消除孩子的脾氣。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眼看孩子要發脾氣,父母迅速地把他的注意力轉移開去是很有好處的。但父母的這種努力必須及早地進行才會有效。比如說,母親和孩子一起上街買玩具,孩子因母親沒給他買他想要的玩具而發脾氣。“我們就要過馬路了,現在看看兩頭有無車來。看那個騎車的男孩,看見沒有?看他穿的衣服多好看,待他過去,我們就過街。聽那卡車的噪音,真要震耳欲聾啊!現在我們終于過去了。那么現在我們該往哪邊走呢?”因為母親的滔滔不絕,孩子不愉快的情緒也就被轉移了。 對孩子提出警告 向孩子提出警告可使孩子了解不按要求做的后果,有助于防止孩子發怒和耍脾氣,還可以防止怒氣和脾氣一發而不可收拾。但要注意避免難以兌現的警音,這樣警告才能得到孩子的重視。比如說,先說:“假如你不停止吼叫和跺腳,我就不理你”,也難能做得到。那么不如說:“如果你繼續這樣,你的嗓子會吼啞,腳也會跺疼。”孩子就會重視你的警告,因為他確實能感到嗓子不好受,腳有些疼,孩子有時也會對警告習以為常,不予重視。還有遇到這種情況,采用幽默性的警告效果會更好一些,如上例警告可以這樣說:“注意!你把地板給弄疼了,剛才你聽到它叫喊沒有?” 要求孩子認錯 孩子發過脾氣之后,堅持要求他認錯確實是好辦法。它標志著憤怒的終結,并有助于孩子恢復正常而不是老繃著臉。認錯還有助于家人之間關系的恢復。孩子認錯時態度是否誠懇,語調是否正確都不那么重要。要求孩子認錯的主要原因是,它對孩子懂得發怒之后如何使情況恢復正常有好處。家里的成年人若能在發怒和沖動之后認錯、道歉,對孩子也有幫助。這就是對孩子的身教。在爭論和爆發脾氣之后,進行調和對于有關各方都很重要。它使孩子懂得在不危及彼此關系的情況下,如何結束爭論。 暫時不予理睬 孩子很難在獨自一人的情況下耍脾氣,脾氣的爆發總是有對象的。所以如果任由孩子去號啕、跺腳,自己轉身離開房間,孩子的脾氣就不會持續太久,如無意外,事情就是如此!如遇孩子正在傷害他自己或是損壞別的東西,是難以置之不理的,若把孩子留在那里,危險較大,必須把他弄到安全的地方。如此幾次之后,孩子自然就會領悟到,靠執拗、任性、發脾氣是不能實現自己不合理的愿望的,因之便可以慢慢地曉之以理,改掉說一不二,為所欲為,執拗任性等等不良習慣。 父母意見要一致 在如何對待孩子耍脾氣的問題上,如果父母意見不統一,什么措施都沒有意義。雙方會相互削弱對方措施的效果。比如,當父親在干預發火的孩子時,母親切不能說:“不聽爸爸的話”、“不和爸爸好”、“爸爸壞”之類的話;或者當母親教育孩子時,父親打斷母親的話而為孩子辯解,說情等。須知,這種做法不僅不能從根本上使孩子受益,而且很容易使孩子不尊重父母中的一方,甚至有損家長應有的威信。 消除引發孩子脾氣的原因 孩子發脾氣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很多,但不外乎遇到冷落,待遇不公平,為引起大人的注意或所求不遂等。無論出自哪方面的原因,父母均應認真對待,并采用適宜的辦法,使孩子從這些因素中解脫出采。這就需要父母要先嚴于律己,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有無不適當的地方,同時父母要多尊重體貼孩子的感受,努力防止激起孩子的憤怒。 父母一定要教孩子懂得如何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憤怒和脾氣 因為某些原因,父母如要完全制止孩子表現他的慣怒,就要在孩子的憤怒稍露端倪的時候,非常憤怒地對他加以壓制。這樣一來,要么孩子的情感受到嚴重的傷害,要么造成腸胃不適。
2024-11-25 09: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