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小兒語言發育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遺傳、環境、聽力、大腦發育、心理因素等。 1.遺傳:某些基因變異可能影響語言能力的發展。 2.環境:缺乏語言刺激的家庭環境,如父母與孩子交流少。 3.聽力:聽力障礙會阻礙孩子接收語言信息。 4.大腦發育:大腦語言中樞發育不完善,影響語言表達和理解。 5.心理因素:孩子長期處于緊張、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可能影響語言發展。 家長要關注孩子的語言發育情況,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帶孩子到正規醫院的兒童保健科或康復科就診,以便盡早進行干預和治療。
2024-11-24 14:1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我兒子很會流汗,晚上睡覺的時候經常都會把衣服睡濕,而且睡覺很不安穩,在床鋪上滾來滾去,這是什么原因--------------------------------------------------------------------------------------------------這是缺鈣,補點鈣,吃點魚肝油就可以了.
2024-11-24 14:16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朋友,你的寶寶現在兩周歲,是個小男孩,說話簡單還不能說的很流利清楚,這是正常的。有些小男孩說話是比較晚的,雖然在同齡孩子里有些晚,但這種現象也比較多,父母需要多與孩子溝通,他雖然在說一些大人聽不懂的話,但是他也是在表達自己的意思,只是他沒有能夠找到正確地表達方式,需要家長對其進行引導,多與孩子進行游戲,在游戲中讓孩子學會更多的語言,另外也可以讓孩子看動畫片,可以促進孩子語言發展。
2024-11-24 14:16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邢學法 主治醫師
冠縣辛集中心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語言發育與聽力發育密不可分,聽力是否正常,語言發育測試就是一塊“晴雨表”。一個人必須先有了聽力,再經過語言學習才會說話。一個正常的小兒(發音正常,決不是聲啞),如果出生后被放在一個不與任何人接觸的環境里,沒人教說話,就永遠也不會說話。一個聽力有障礙的小兒,即使生活在有人和他說話的環境里,但因聽不見也學不會說話,這就是所謂的“十聾九啞”的道理。
2024-11-24 14:16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香港學者借腦神經科學解語言學習之謎教育界對于何時開始學習中文及英文意見不一,幼兒園階段開始學習雙語,那么第二語言的能力會與母語相當嗎?或者兒童應在精通母語后才開始學習第二語言?對于中文和英文,不同教學方法的效果是否一樣?中國香港城市大學蘇廷弼教授負責的“腦神經科學與語文教學研究計劃”用科學方法找到了這些教育問題的答案。“我們這項研究計劃是香港首次在語言發展與記憶方面獲得大量的腦神經科學資料,以及教育研究的客觀資料,建立了一個包括223個功能性磁共振圖像個案及76個腦電圖個案的科學資料庫。”蘇廷弼告訴記者,該計劃的參與者包括腦神經科學、兒科醫學、生理學、教育學、語言學、認知心理學、工程學、人工智能和統計學的專家,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與香港20所中小學和幼兒園合作,自2000年到2003年進行了長期而復雜的教學及臨床實驗。先學母語早學外語蘇廷弼的研究計劃發現,兒童在4歲時已能系統地學習中英文,如果給他們安排適當的機會,他們可以學得既有效又愉快。研究結果建議,母語是中文,在幼兒園階段就可以開始正式和系統的學習了,而第二語言英語可以遲些時候,如小學一年級開始簡單的英語拼讀學習;如果沒有條件,小學二三年級或四年級開始也可以,不會對第二語言的學習效果造成太大的影響。進行中英文教學時,最好在開始時運用聽覺刺激,如拼讀及歌謠,以及視覺刺激,如圖像等方法。不過,由于早學者和遲學者的神經認知過程并無明顯的差別,蘇廷弼強調,語言學習是否成功,主要取決于教學方法的選擇。但對聽、講等能力來說,11歲似乎是一個較明顯的界限,學外語應在這時期之前。先學詞匯對中英文都有效該研究發現,無論所學的是中文或英文、母語或外語,學生必須先掌握基礎詞匯,才會得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學習課文和文法之前先學詞匯,效果最佳;若將詞匯與文法融合教學,或先學文法后學詞匯,其效果不如前者理想。在學習中文時尤其明顯。拼讀法是幫助兒童學習字詞正確發音的有效方法,該研究建議,中英文學習都要注意用拼讀法來幫助兒童加強發音的信心。蘇廷弼告訴記者,功能性磁共振圖像測試結果顯示,兒童以語意關聯法學習時,其額下回、顳中回及小腦等部位較為活躍。同時,激活的腦區形成一個處理語意的特定腦神經網絡,此網絡對于提高學習效率有幫助。因此,用語意關聯法學習詞匯的效果特別明顯。中文要唱詠英文要平調讀蘇廷弼說,他們獲得的腦電圖顯示,人腦處理中文的關聯路徑與英文不同。處理中文時,額葉區及枕葉區產生強烈而短距的腦電圖關聯;處理英文時,則在額葉區和顳葉區之間產生關聯。這說明在學習中文和英文時確實要考慮不同的方法。他們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學習中文詩歌時,唱詠法對記憶最有效,而韻律讀法對于增進理解和邏輯思維最有效。二者結合,足以加強兒童的學習興趣、欣賞能力和語文技巧。這說明傳統習用的背誦法若運用得宜,仍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法。而在學習英文詩歌時,開始階段須先用平調讀法把握重要字詞的正確發音及意思,然后再用韻律讀法和唱詠法。“利用功能性磁共振實驗,可以解釋這種情況。”蘇廷弼說。當兒童聆聽中文詩或英文詩時,右顳中回及右上顳葉腦回這兩個特定腦區的激活模式是不同的。在英文唱詠時,兒童的右顳葉腦回較活躍,因為他們在學習第二語言時,對音樂旋律處理的興趣多于對詞匯語意的興趣。所以唱詠法對兒童記憶英文詩沒有很好的效果。在中文唱詠時,大腦的α波振幅相對較低,顯示其專著度較高,所以唱詠法對中文詩的記憶有很好的效果。“無論如何,語言的學習要求教師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了解正確的科學方法和相關的腦神經科學知識,教材的選擇和制訂也應該體現腦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蘇廷弼說。研究發現語言影響人腦認知世界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人腦對物體顏色的認知取決于人是從左側還是右側觀察物體,負責語言處理的左腦看待世界與右腦有所差異,這一現象為“語言影響人腦認知世界”的理論提供了新證據。語言是否能夠影響人腦認知世界,一直是科學家研究的一個問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理查德·伊夫里等人提出假說認為,由于來自眼睛右方物體的光線主要是進入視網膜左側,而雙眼視網膜左側的視覺信號和語言處理都是在人腦左半球進行的,因此人腦對眼睛右側物體顏色的認知更容易受到語言的影響,相反由于左方物體信息主要刺激的是人腦右半球,語言對認知過程的影響較小。為驗證這一假說,伊夫里等人讓實驗對象觀察一幅充滿格子的藍色或綠色圖片,其中有一個格子的色調深淺與其余部分不同,實驗對象的任務是識別出這個格子。結果發現,當目標格子位于左方時,實驗對象識別出綠格子和藍格子所需的時間相同;但當目標格子位于右方時,實驗對象識別出藍格子的速度更快。伊夫里解釋說,這是因為“藍色”這個英文單詞與“綠色”相比更為特別,這導致同時處理語言的大腦左半球在處理同樣是來自右側的視覺信息時,對藍色的識別更快。研究人員隨后又進行了一組顏色識別實驗,但同時還要求實驗對象去記憶一組單詞。從理論上講,由于大腦左半球語言處理中樞被占用,語言對顏色識別的影響就會被減弱。不出所料,當目標格子位于右方時,實驗對象識別出綠色和藍色格子的速度相同。這一結果發表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英國薩里大學心理學家伊恩·戴維斯說,伊夫里等人的發現說明語言確實可以影響認知過程,他的實驗也取得了相似成果。伊夫里等人目前正在進行進一步實驗,研究日常物體的位置和語言詞匯是否會對人腦的認知過程產生影響。
2024-11-24 19:30
-